智能化要采集數據,但現場的數據幾乎是“無限多”的,采集頻度也可以“無限快”。無論計算機和網絡的能力再大、傳感器再便宜,資源總是有限的。系統建設時,人們總是要面對采什么、存什么、存多久的問題。
建設系統時要采用“需求驅動”的原則,同時還要考慮到系統拓展的靈活性。所謂需求驅動,就是要想清楚采集這些數據干什么、有什么業務需求。當然,對先行者來說,完全“想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關鍵是要認真地去想:要有人真正負責,要把業務需求和數據需求的關系想清楚,要認真地開一些務虛的專題會議,對吃不準的問題要給出預案,對需求要給出重要性的排序。
企業可以允許“沒太想清楚”,但是不允許“沒有認真思考”。要避免拍腦袋的草率決定:基礎工作都不認真,后續工作怎么做?
02
數據采集上來以后,可以有多種用途。比如,可以用來進行管理和優化工作。問題是:數據和系統到底誰來用?是工人用?作業長用?車間主任用?技術人員用?還是其他崗位的人用。任何系統都要有明確的用戶,用戶模糊往往等于沒有用戶。
明確用戶意味著明確人的責任。用戶對系統開發的投入產出是有責任的。用戶有提出需求的責任、有使用系統持續優化的責任(不僅僅是維持正常生產)。每當我看到一個畫面,經常問的一句話就是:誰來看?看了這些畫面有什么用處?來解決什么問題?
數字化技術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支持持續改進。誰負責持續改進,誰就應該對系統的功能設計負有責任。如果沒有人負責這一方面的工作,很可能就是公司的崗位設置有問題。
很多地方有電視大屏,顯示很多數據。那么,這些數據到底誰來看?看了以后他能采取什么行動?如果看的人不能采取行動、有能力采取行動的人不看,就做不到“知行合一”,要這些大屏干什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