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在线免费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极品 在线 一区,男男白嫩小受h视频,91在线综合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戰略咨詢

萬集科技發布 2項團體標準《交通信息采集 激光車輛檢測器》、《車載激光雷達檢測方法》

2023-04-18 我要評論(0 )   

行業情況  公司屬于智能網聯和智能交通行業。隨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正成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智能網聯交...

行業情況

  公司屬于智能網聯和智能交通行業。隨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正成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智能網聯交通系統是通過雷達、視頻等先進的車、路感知設備對道路交通環境進行實時高精度感知,按照約定的通信協議和數據交互標準,實現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以及車與道路交通設施間的通訊、信息交換以及控制指令執行,最終形成智能化交通管理控制、智能化動態信息服務以及網聯車輛自動駕駛的一體化智能網絡系統。智能交通系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及計算機軟件處理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而建立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環保、舒適、實時、準確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


  以下是公司所處智能網聯和智能交通中細分行業的介紹。


  1、智能網聯行業


  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產業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發展車聯網產業,有利于提升汽車網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自動駕駛,發展智能交通。近年來,我國積極制定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戰略及規劃,加強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強調通訊、汽車、交通等跨產業的融合,并逐步加大交通領域智能化、網聯化的基礎建設,強調“人-車-路-云”協同發展,積極推進基于C-V2X的通信技術落地。


  2022年 6月 23日,深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對自動駕駛車輛使用管理發生交通事故時權責認定做出劃分,是國內首次對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化應用作出明確規定,該條例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2022年7月29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印發《“十四五”全國道路交通安全規劃》的通知,提出科技賦能,智慧治理。堅持科技驅動,以支撐實戰為牽引,探索研發新技術新方法,鞏固深化先進裝備應用,讓科技為交通安全賦能。推動新興科技與交通安全工作深度融合,運用前沿技術助力交通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創新,提升交通安全治理現代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2022年 8月 2日,《“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指出,開展車城協同綜合場景示范應用。推進面向車城協同的道路交通等智能感知設施系統建設,構建基于5G的車城協同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開展特定區域以“車城協同”為核心的自動駕駛通勤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環衛等場景的測試運行及示范應用,驗證車—城環境交互感知準確率、智能基礎設施定位精度、決策控制合理性、系統容錯與故障處理能力、智能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人—車—城(路)—云”系統協同性等。開展基于無人駕駛汽車的無人物流、移動零售、移動辦公等新型服務業,滿足多樣化智能交通運輸需求。推動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城市級智能網聯汽車大規模、綜合性應用試點,探索重點區域“全息路網”,不斷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居民出行服務體驗。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標準體系。


  2022年 8月 12日,科技部《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提出針對自動駕駛從特定道路向常規道路進一步拓展需求,運用車端與路端傳感器融合的高準確環境感知與超視距信息共享、車路云一體化的協同決策與控制等關鍵技術,開展交叉路口、環島、匝道等復雜行車條件下自動駕駛場景示范應用,推動高速公路無人物流、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智能網聯公交車、自主代客泊車等場景發展。


  2023年 2月 27日,《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要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一是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整體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研究制定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農業、工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智能網聯相關政策,推動智能網聯應用建設,鼓勵在交通領域重點推動車路協同發展,建設面向自動駕駛的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需求增加,道路智能化設備的覆蓋范圍逐漸擴大,據第三方統計規模以上城市交通路口有約25萬個,我國二級以上等級公路里程數為 67.20萬公里,全國隧道有超1.7萬條,未來應用空間廣闊。由住建部、工信部聯合推出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的16個試點城市已開始布局智能網聯建設,推動智能網聯建設從測試驗證、示范區應用轉向多場景商業化應用。隨著智能網聯政策的保障實施及示范區向商業化場景應用轉化,智能網聯整體布局有望加速推進。在城市端,如智慧城市項目、智慧停車項目、智慧交管項目、智慧園區項目、自動駕駛項目、智慧公交項目、全息路口項目等,城市基礎設施目標到2025年,超大特大城市“城市病”得到有效緩解,基礎設施運行更加高效,大中城市基礎設施質量明顯提升,中小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未來城市交通綜合治理在城市交通領域具有廣闊市場空間。在公路端,通過智慧交通項目、智慧高速項目、數字隧道項目等,提升道路安全性,重點進行道路治理、交通治理及交通事故預防,提高整體公路運行效率。


  2、激光雷達行業


  激光雷達,是以發射激光束探測目標的位置、速度、大小、方位等特征量的雷達系統。激光雷達具有高分辨率、隱蔽性好、抗有源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測繪、交通管理、工業傳感和機器人等領域;此外,隨著激光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激光雷達的應用領域擴展到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等領域。


  (1)移動機器人領域


  工業及商用服務機器人自主行駛主要依靠激光雷達獲取環境中自身位置與姿態的感知信息,來計算和控制車輛的行駛路徑,因此激光雷達被應用于工業移動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消費機器人等領域。2020年以來,商用服務機器人在消毒巡查、測溫空投、物流配送等領域發揮了關鍵作用,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無人配送在寫字樓和機場等地已開始測試運營,無人配送的范圍拓展至醫院、小區和社區。


  Interact Analysis發布的《2022移動機器人市場報告》指出,2021年移動機器人市場大幅增長,出貨量增長超過70%,預計未來五年,移動機器人的出貨量將繼續以每年約50%的速度增長,行業營收每年保持30%-40%增長,預計到2027年底,全球部署量將達到 400萬臺。在倉儲物流機器人上,應用于訂單履行場景的倉儲物流機器人擁有強勁的市場需求和增長勢頭,2021年全球倉儲物流機器人部署量已高于前兩年的總和,預計到 2027年將占全部移動機器人總部署量的73%;在工業物流機器人上,預計到2025年,物料搬運AGV和AMR市場規模將達到110億美元,到2027年底,物料搬運機器人部署量將超過100萬臺。


  (2)自動駕駛領域


  2022年 7月 7日,住建部、發改委印發《“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開展車城協同綜合場景示范應用。推進面向車城協同的道路交通等智能感知設施系統建設,構建基于5G的車城協同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開展特定區域以“車城協同”為核心的自動駕駛通勤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環衛等場景的測試運行及示范應用,驗證車—城環境交互感知準確率、智能基礎設施定位精度、決策控制合理性、系統容錯與故障處理能力、智能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人—車—城(路)—云”系統協同性等。開展基于無人駕駛汽車的無人物流、移動零售、移動辦公等新型服務業,滿足多樣化智能交通運輸需求。推動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城市級智能網聯汽車大規模、綜合性應用試點,探索重點區域“全息路網”,不斷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居民出行服務體驗。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標準體系。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區先后發布了地方性自動駕駛汽車支持性政策及實施方案,科技型企業、出行服務商及車企進軍自動駕駛領域,并已應用在 Robotaxi、無人公交、干線物流、無人小巴、末端物流、無人礦卡、無人集卡、無人環衛等多種特定商業場景自動駕駛行業正在快速發展。


  隨著自動駕駛在多種場景應用示范區的落地,將逐步邁入商業化試點探索新階段,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重要精準感知設備,其需求量將快速增長。根據 Reportlinker研究估計,2025年全球包括運送乘客和貨物在內的L4/L5級無人駕駛車輛數目將達到 53.5萬輛。隨著自動駕駛商業模式的逐步確立,該領域的全球激光雷達市場也將隨之實現高速增長,據沙利文測算,至2025年該領域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5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0.9%。


  (3)智能交通領域


  2022年 7月 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建設智慧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系統。分類別、分功能、分階段、分區域推進泛在先進的智慧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道路交通設施、視頻監測設施、環衛設施、照明設施等面向車城協同的路內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和改造,實現道路交通設施的智能互聯、數字化采集、管理與應用。


  《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提出,市、區人民政府可以結合智能網聯汽車通行需要,統籌規劃、配套建設智能網聯汽車通用的通信設施、感知設施、計算設施等車路協同基礎設施。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因開展道路測試、示范應用的需要,可以向市交通運輸、公安機關交通管理、城管執法等部門申請在其管理的公用基礎設施上搭建車路協同基礎設施,相關主管部門應當予以支持。


  武漢市第五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正式公布,新增武漢經開區 343.9公里開放測試道路,武漢經開區由此擁有武漢市最多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開放里程超660公里,覆蓋全域490平方公里。其中106公里為5G全覆蓋車路協同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96個智能化路口部署了 1800多個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路側智能設備。至此,武漢市各類智能網聯測試道路突破750公里。


  隨著蘇州高鐵新城三期 98.6公里智能網聯道路設備安裝調試完成,相城區智能網聯道路總里程達到162公里,智能網聯道路上部署了激光雷達、攝像頭、電源等智能化設備。蘇州高鐵新城三期智能網聯道路項目對智能網聯道路劃分了“核心--重點--普通”三種類別。在核心道路打造全息路網,路口和路段實現全息感知,實現協同自動駕駛、精細化交通流統計等高等級應用;在重點道路路口部署感知設備,實現弱勢交通參與者碰撞預警系統、路口通行輔助信息服務等中等級應用;普通道路可在路口實現紅綠燈消息、其他道路動態信息的下發等基礎應用。


  路側激光雷達的布設可提高V2X網絡的信息獲取能力,從而增強V2X后臺數據綜合分析測算能力,為基于V2X的大數據應用,實現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監管自動化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城市道路的道路交叉口,采用對角線布置的兩臺基于路側的3D激光雷達,可以實時精準地識別行人、非機動車等弱勢交通群體和機動車的行為狀態。激光雷達將周邊200m半徑范圍內的所有物體及環境進行感知與提取,并將有異常移動軌跡的物體納入到V2X系統中,利用RSU向周邊或者更遠距離接近的車輛進行廣播,為正在接近路口的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提供路口通行信息及交通安全信息提示。在國家大力推動車路協同產業發展的背景下,路側激光雷達作為賦予路側網聯設施精準感知能力的關鍵設備,市場潛力將逐步顯現。


  3、汽車電子行業


  (1)前裝車載激光雷達


  近年來,激光雷達行業受到國家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相繼出臺多條政策助力行業加速發展。2020年 11月,國務院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以新能源汽車為智能網聯技術率先應用的載體,支持企業跨界協同,研發復雜環境融合感知、智能網聯決策與控制、信息物理系統架構設計等關鍵技術,突破車載智能計算平臺、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車輛與車外其他設備間的無線通信(V2X)、線控執行系統等核心技術和產品。


  激光雷達在對信息精度具備苛刻要求的高級別自動駕駛中具備不可替代的優勢。自動駕駛帶動車載激光雷達進入需求爆發期,未來5年汽車智能化最大的邊際變化將會是L3級別自動駕駛滲透率快速提升。L3級自動駕駛方案的最大變化是增加了激光雷達作為多重傳感器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2023年起,車載激光雷達賽道將進入持續高速成長期。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 2.0》指出,到 2025年,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超過50%,HA(高度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到 2030年,PA、CA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超過70%,HA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達到20%,并在高速公路廣泛應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規模化應用;到2035年,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產業體系全面建成、產業生態健全完善,整車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HA級智能網聯汽車大規模應用。根據沙利文的研究報告,至2025年,中國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達240.7億元,較2019年實現63.1%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車載領域的中國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由2019年的3.8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144.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83.5%。隨著汽車智能化趨勢的加速,激光雷達的應用正逐步從前沿性的無人駕駛車輛轉入量產車型。截至目前國內外已有多家車企發布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型,車載激光雷達應用未來有望迎來加速發展,并持續向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及智能化發展。


  (2)車載V2X


  車聯網(V2X)有望成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基建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車聯網應用不僅服務于輔助駕駛、高等級自動駕駛等智能網聯汽車應用,還能夠有效解決交通效率、城市治理等系統性工程問題。交通方面包括紅綠燈狀態提醒、十字交叉路口碰撞預警等應用,自動駕駛方面包括自動駕駛出租車等車路協同,同時還不斷擴展至智慧礦山、智慧港口、智慧工廠等企業用戶的生產類應用,以及城市交通精準感知等應用。V2X車載通信終端是實現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重要車載智能物聯設備,通過車與車、車與路側基礎設施、車與人、車與網絡的全方位連接和信息交互,解決車輛超視距和盲區的信息感知難題,使車輛獲得實時路況、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有效增強駕駛安全,提升交通效率,未來車輛V2X設備搭載率將逐步提升。


  5G具有大帶寬、高速率、海量連接、高可靠性和低時延等獨特優勢,滿足智能網聯汽車對于通信網絡的更高要求,在車聯網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根據佐思汽研《2022年全球及中國乘用車T-Box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5年,中國乘用車T-Box前裝裝配率將達83.5%,裝配量超過2000萬輛,T-Box和車聯網將逐漸成為乘用車標配。


  2022年度車聯網C-V2X先導應用實踐活動驗證了C-V2X產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C-V2X標準規范得到進一步有效驗證,包括接入層、網絡層、消息層、安全層等技術標準已能夠支撐基礎性應用。二是實驗室C-V2X一站式測試公共服務基本形成。三是實車應用場景分階段走向成熟,車聯網一階段場景具備量產能力,二階段及新型應用場景持續驗證。四是車聯網C-V2X身份認證和安全信任體系基本建立。五是車聯網路側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更加完善豐富。2023年,IMT-2020(5G)推進組蜂窩車聯(C-V2X)工作組將繼續聯合相關單位,從推動C-V2X規模商用和前瞻技術演進兩個層面,深入開展測試驗證和應用實踐。開展前瞻性技術演進驗證,包括車路協同自動駕駛、車聯網數字貨幣、C-V2X與ADAS融合等。


  目前,國內多家商用車、乘用車企已開始積極布局V2X前裝上車應用。


  (3)前裝ETC


  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于2020年4月發布《關于調整〈公告〉產品準入相關要求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新申請產品準入的車型應選裝采用直接供電方式的ETC車載裝置(即前裝ETC-OBU)。前裝ETC要求通過車規級驗證,市場集中度更高,有利于ETC頭部企業,市場每年約2500萬輛新車,其中商用車和豪華車領域等高附加值市場份額優勢更加明顯。得益于政策推動,國內整車企業積極響應開展ETC前裝上車定點工作,并完成新車選配方案,2021年前裝ETC電子標簽逐步量產上車,ETC前裝上車給ETC行業帶來穩定的增量市場。同時,在汽車新四化的變革下,ETC技術因整合性強,可融合其他汽車電子產品聯合開發,從而提升整車裝載率,以適應車輛智能化、網聯化的需求。


  4、ETC行業


  自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實施方案》,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2022年7月底,全網共建成收費站10671個,實體門架28380個;收費車道77943 條,其中ETC專用車道34944條,占比為44.83%。截至2022年6月底,全網ETC客戶量已超2.3億。據公安部統計,2022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17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3.19億輛。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交通部相關實施方案在推動ETC快速應用普及的同時亦提出了“創新ETC發展模式,強化ETC應用與服務,提升ETC使用率,加快推進多種電子收費方式融合協同發展,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于ETC設備在高速公路及車端的全面推行及應用,ETC已成為重要的交通物聯支付渠道,結合上述指導思想,ETC的應用場景和應用范圍得到極大拓展,路側從公路應用拓展到城市應用,車側從后裝上車拓展到前裝上車,行業迎來以下發展機遇:


  (1)公路應用方面


  2022年 5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優化升級工程方案》(征求意見稿),方案指出,高速公路收費系統優化升級工程方案的總體目標為:計費精準性≥99.99%、交易成功率≥99.9%、客戶滿意率≥95%。提出強化ETC門架系統智能建設,開展基于ETC的車路協同,研究新一代ETC天線,升級現有ETC國標,結合最新的5G通信、北斗系統等技術應用,通過ETC門架為通行車輛特別是智能網聯車輛提供更豐富的路側信息,同時接收車載計算機上傳的車輛狀態、車輛感知的道路信息,實現車路協同。


  ETC路側天線已經成為公路標配機電設備,我國高速公路每年新建里程約7000-10000公里,隨著我國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斷增長,將持續帶來ETC設備需求;另一方面,高速公路ETC計費通行效率優化、精準計費優化以及深化ETC門架應用將是公路收費制度改革后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建設內容,將會帶動對現有ETC路側設備及ETC系統的持續升級改造:精準計費方面,高速公路實施分段計費后,存在標簽屏蔽、車型作弊、倒換通行介質等作弊問題,導致計費損失情況發生,為提升計費精準性,對高速公路關鍵ETC門架如省界門架、二義性門架升級提出升級要求,給公司ETC智能門架系統、收費稽核系統帶來新的市場機會。通行效率優化方面,高速公路對RSU也提出更高要求,如入口疏堵、收費站匝道自由流收費、車道雙天線、窄島化無島化收費站、標準化車道等新應用場景下的系統方案,均為新的增量市場。在ETC高速拓展應用方面,基于ETC的車路協同解決方案帶來新一代車路協同RSU市場增量;隨著ETC深化應用,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長大隧道等場景,同樣需要引入ETC系統對過往車輛進行精準識別、全域跟蹤及自動化管理,帶動ETC-RSU的出貨量。


  (2)城市應用拓展方面


  2021年11月11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開展ETC服務提升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入推進ETC智慧停車城市建設試點,力爭 2023年底前將ETC智慧停車服務擴展到全國大中型城市,基本實現機場、火車站、客運站、港口碼頭等大型交通場站停車場景ETC服務全覆蓋。


  ETC拓展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基于ETC支付在停車、加油、充電、洗車等涉車場景不斷深耕和發展,尤其是在ETC智慧停車領域。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國共有29個省份新建或改造了ETC停車場,全網具備ETC支付功能的停車場已達5527個,月均ETC交易總量已達975.5萬筆。隨著城市數字化新基建的開始,停車場經營模式向數字化、無人化方向轉變,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ETC路內停車方案能夠提高繳費率,解決運營方痛點,具有很好市場前景。ETC智慧加油采用ETC無感支付方案對加油站進行改造,可提高加油站營收。結合上述,ETC技術可以成為打通城市交通和城際交通的重要載體,在城市智慧交通領域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能夠有效解決城市靜態交通治理難題、提升群眾出行服務水平、降低停車場污染物排放量,是建設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的重要基礎,是解決城市交通管理難題的重要選擇。


  (3)后裝ETC-OBU方面


  2022年 5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優化升級工程方案》(征求意見稿),方案指出,研究新一代OBU,升級現有ETC國標,對于汽車選裝OBU和新一代車載供電OBU,在蜂鳴提示基礎上通過語音播報、文字等方式進行全部事件播報。


  隨著政策落地的實施,ETC行業逐步進入穩步發展期:一方面有較多存量車尚未安裝ETC-OBU,另一方面有超 2億存量市場用戶雙片式ETC正向單片式ETC升級替換,單片式產品具有功耗低、交易成功率高、選配升級等特點,可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目前北京、江蘇、山東、遼寧等省份已在營業廳進行單片式ETC產品銷售,隨著互聯網發行渠道的增設,全國均可辦理單片式產品。公司智能ETC為國內首款融合ETC功能的智能車載設備,支持ETC計費管理,融合行車記錄儀、實時路況提醒、4G上網等拓展功能,提升用戶體驗。公司同時布局線上、線下渠道,已經完成 20余省布局,隨著產品不斷升級迭代,未來功能更加綜合化、智能化,基于超2億ETC的存量用戶,未來空間廣闊。


  5、動態稱重行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建立健全道路安全綜合治理機制是十四五建設重要內容。各省“十四五”規劃中,均針對公路安全、公路信息化的等方面進行了規劃。


  2021年 11月 4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優化升級實施方案》提出,規范入口稱重業務,優化完善高速公路入口稱重相關數據交互要求,強化入口稱重系統與收費系統信息聯動,確保稱重結果和車(軸)型判別準確,確保稱重檢測數據及時、準確、完整傳輸至收費系統,收費系統入口信息準確寫入通行介質。


  2022年1月29日,交通部印發《公路“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公路交通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與“新基建”融合創新發展取得突破,基礎設施和運載裝備全要素、全周期的數字化升級邁出新步伐,全程電子化出行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并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積極推進大數據支撐應用。


  2022年 7月 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的《國家公路網規劃》正式公開,國家公路網規劃總規模約46.1萬公里,由國家高速公路網和普通國道網組成,其中國家高速公路約16.2萬公里,普通國道約29.9萬公里。高速公路入口治超設備未來存在持續升級的需求,每年新建高速公路仍須建設入口治超設備。交通信息平臺方面,省級、市級、縣級行政區需建設涉及智慧交通、綜合交通運輸運行協調和應急指揮、治超聯網、營運車輛管理、貨運車輛管理、道路養護等交通信息平臺,基于已完成前期建設的一、二線及重點大型城市,后續需進行持續升級,交通信息平臺市場將進入快速建設階段。智能交通項目建設向安全、數據挖掘、效率提升等方向發展。未來兼具治超產品及平臺能力的綜合性解決方案提供商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將更具優勢。


主要業務


  1、主要業務概述


  公司本著從“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的國家發展總基調出發,基于在交通行業多年的經驗積累和技術積淀,充分理解交通行業的客戶需求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致力于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汽車等方向不斷突破傳統、追求創新。公司在車聯網、大數據、云平臺、邊緣計算及自動駕駛等多個領域積累了大量自主創新技術,開發了車路兩端激光雷達、V2X車路協同設備、智能網聯路側智能感知系統、智能網聯云控平臺等多系列產品,為智慧高速、智慧城市提供全方面綜合的解決方案、系統、產品及服務。公司對相關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具備行業制造、施工、供貨的必要資質。


  2、主要產品及用途


  (1)智能網聯系列


  優秀的解決方案離不開系統的構建與支持,公司依托在交通行業深耕多年的經驗積累和技術積淀,深刻領悟智能網聯業務的需求與未來發展,基于此公司智能網聯產品主要包括路側智能感知系統、智能網聯云控平臺以及V2X通信終端。


  路側智能感知系統,集道路信息感知、數據存儲與計算、信息中繼傳輸等功能于一體,采用先進的傳感器實現交通信息精確感知,集成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AI攝像機等傳感設備,利用邊緣計算技術對感知信息進行分析處理,通過5G/V2X通信,以極低時延將信息傳輸給周邊車輛、移動終端及云端,實現“車-路-云-圖”協同交互,提供高質量道路信息服務。單個路側智能感知系統可實現監測范圍內所有車輛的全息感知,包含車輛特征信息和車輛動態信息。多個路側智能感知系統級聯能夠對監控范圍內所有車輛和路面事件進行全域感知。基于路側智能感知系統的全息感知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智慧高速等領域。


  智能網聯云控平臺方面,基于高精度地圖、三維建模以及多源感知數據融合,實現數字孿生、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等功能,并實際應用于智能網聯示范區、自動駕駛測試場、全息路口、高速隧道、高速服務區、高速收費站等場景。


  公司在智能網聯方面形成了多項解決方案。車路協同系統解決方案采用先進的無線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等技術,全方位實施車車、車路動態實時信息交互。


  數字隧道解決方案通過車輛高精定位和全域跟蹤技術等核心技術,實現兩客一危車輛全域監控,高可靠的事件檢測及發布等功能,提高隧道安全系數。


  數字收費站解決方案實現管理者一張圖式全域運行狀態感知、車輛全域跟蹤和精準分流成功率統計和逃費行為取證,通過匝道自由流、車道分流和車道管控解決收費站擁堵問題。


  數字服務區解決方案實現車輛全域跟蹤、停車場自動化管理,精準客流畫像分析,通過無人清掃車、無人送餐車的深度集成,為顧客提供更加豐富的場景服務,降本增效的同時提高服務區營業收入。


  全息路口解決方案對路口車輛、排隊、異常行為、碰撞事故等信息進行實時的探測與數字轉化,實現路口動態信息的全要素感知,賦能智能網聯車輛和智能交通管控。


  智慧公交解決方案通過智慧感知以及信息交互,服務于智慧公交及乘客,使公交車安全通行、高效運行。


  自動駕駛測試場解決方案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虛實結合、柔性可塑的智能網聯測試交通場景。


  V2X系列產品,采用新一代C-V2X通信技術,同時支持5G移動網絡通信,是實現交通系統中各個元素之間有效的數據交換,包括車與車(V2V)、車與路(V2I)、車與人(V2P)、車與云(V2N)等技術模式,即車對車的信息交換、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產品具有覆蓋范圍遠、通信時延低、數據通信帶寬大、穩定可靠等特點,可適應于高速移動場景下的智慧交通解決方案,通過與平臺端、基礎設施的交互,實現車-路-云協同交互,為輔助駕駛及自動駕駛賦能。V2X產品可構建并擴展多類綜合車路協同應用場景,實現主動安全、道路通行效率提升等方面的豐富應用,提高駕駛安全性,提升駕乘體驗,滿足前裝、后裝、高速、智慧城市等多方面市場應用需求。


  (2)激光產品系列


  公司激光雷達產品涵蓋單線及多線、機械與固態等多種激光雷達系列產品,應用于智慧交通、工業及商用服務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


  交通用激光雷達應用廣泛,在公路交通行業可實現對通行車輛輪廓尺寸、車型、車道位置信息的精準識別,具備高頻率、遠距離、高防護、全天候的特點,應用包含公路交通情況調查、高速公路出入口車型識別等;軌道交通行業可應用于軌道及站臺區域安全防護,機車檢測等;港口行業可應用于自動碼頭的船型掃描、岸橋和場橋防護,無人集卡防撞等。


  工業及商用服務機器人用激光雷達,公司主要提供導航類和避障類激光雷達產品。針對不同場景下不同精度要求,公司形成了系列激光雷達產品線,廣泛應用于工業AGV/AMR,清掃、醫療、導引、巡檢、配送等商用服務機器人。


  公司面向多維感知的多線激光雷達包括面向智能網聯的路側激光雷達和面向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的車載激光雷達。路側激光雷達方面,公司路側32線激光雷達、路側64線激光雷達針對路側部署特點引入視場角設計,保證激光雷達檢測形成的有效點云數據均勻分布,可提升道路對交通信息的精準感知能力,豐富車路協同應用場景,公司車載激光雷達主要針對高級別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高精地圖采集、道路情況實時掃描等,為微循環車、特種車輛的無人駕駛提供支持。


  (3)汽車電子系列


  公司汽車電子產品主要包括車載前裝ETC-OBU、4G/5G-V2X車載通信終端、車載激光雷達。


  車載前裝ETC-OBU,按照車規級設計的ETC-OBU,符合企標國標對車載電子設備環境及可靠性要求,在安裝和通訊層面,做到了與車輛的深度融合,如隱藏式布置、從車輛取電、接入車內CAN總線等,為ETC的車路協同和場景拓展提供了基礎。


  4G/5G-V2X車載通信終端,即通過車與外界的所有信息進行交互,解決車輛超視距和盲區的信息感知難題,使車輛獲得實時路況、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從而提高駕駛安全性、減少擁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車載娛樂信息等,支持汽車網聯化應用拓展。公司開發的5G-V2X車載通信終端具有車內外通信、高精定位、E-call、OTA、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等核心功能,且已獲得國家電信設備進網許可,成為目前可完全自主設計開發的國產5G終端廠家之一。


  車載激光雷達,綜合激光器、光子探測、信號處理等多項技術,幫助車輛對周圍環境做出立體的、動態的、精確的感知,為車輛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提供關鍵信息。公司布局多個車載激光雷達技術路線,不斷豐富產品線,打造高質量的車規級產線和工藝流程,提升車載激光雷達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4)專用短程通信系列


  公司專用短程通信系列產品主要應用于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系統通過路側天線與車載單元之間的專用短程通信,在不需要停車的情況下自動完成收費處理全過程,實現無人值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車輛通行效率。公司已形成面向高速公路和城市應用的多系列車路產品、管理平臺及解決方案。


  車載電子標簽(ETC-OBU),包括雙片式和單片式ETC-OBU,安裝于車輛前擋風玻璃內側,通過OBU與RSU之間的通信,在通行時進行即時的交易結算,實現不停車收費功能,該產品可增加藍牙功能,實現在線充值、在線激活等功能。單片式ETC-OBU是雙片式ETC-OBU的迭代產品,無需插入用戶卡,直接將交易數據上傳到后臺進行交易結算處理,且該產品支持車載供電,可實現產品超長壽命。


  智能ETC-OBU,為智能化車載設備,融合ETC、行車記錄儀及4G網絡通信功能,具有專業云記錄儀技術,與手機互聯服務升級,ETC交易記錄實時語音播報,消費賬單實時推送,車載供電延長OBU使用壽命等功能,結合公司自主運營的“小萬出行”APP,可為車主提供加油、洗車、保養等增值服務。


  ETC路側天線(ETC-RSU),包括門架天線、車道天線等高速路側ETC產品,以及智能停車管理路側單元、智能雙模識別一體機等城市ETC產品。門架天線安裝于高速公路龍門架上,用于車輛信息獲取及路徑寫入,是ETC分段計費系統中門架端的核心設備;車道天線即在高速收費站出入口車道安裝的天線,用于寫入車輛入口信息,并在出口進行扣費,帶有定位、衛星同步授時功能,具有防鄰道干擾、防跟車干擾等特點。城市ETC產品針對城市場景應用特點將控制、射頻、通信集成于一體,交易成功率高,安裝快,對接易,運維省,可應用在加油站、停車場、路側停車管理等場景。


  智慧停車云平臺,通過對停車數據的處理,可自動生成財務、收費、車流量等大數據分析報表,實現對多車場的集中管理,解決管理不統一、收費效率低、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為管理者提供數據基礎,幫助管理者及時調整策略,提高監管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增加車場收益,推動停車產業化發展。


  面向高速公路通行計費優化系列解決方案,數字通道快速收費系統,通過匝道進行預交易,ETC快速通道校驗預交易解決收費站出入口擁堵、車輛核查和管理者管理難度大等問題。精確還原路徑收費系統,高度融合激光觸發相機抓拍技術、AI增強識別技術、多維度匹配技術和云端路徑擬合技術,可有效還原車輛真實路徑并指導收費,降低業主收費損失。面向城市ETC拓展應用解決方案,ETC路內停車解決方案,通過在道路橫斷面架設RSU天線,實現對過往車輛的精確識別和準確扣費,助力停車運營方提高收費率,減少國有資產流失。ETC智慧停車場解決方案,依托ETC技術在停車場出入口加裝RSU天線,以OBU為車輛載體,實現快速通行,不停車收費。通過停車管理云平臺的賦能,可實現車道遠程監管、車場精細化管理以及數據報表分析查詢等功能。


  ETC加油解決方案,通過加裝防爆天線實現加油站車輛精準識別,通過同加油站零管系統打通實現精準扣費,已安裝OBU車輛車主實現無感加油,快速通行。


  (5)動態稱重系列


  公司動態稱重主要產品包括治超聯網管理信息系統、智慧交通綜合管理平臺、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系統、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統、源頭超限檢測系統、固定治超站超限檢測系統。為客戶提供完善可靠實用的超限車輛治理綜合解決方案,引導貨運車輛合理裝載、遏制車輛超限,達到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公路通行效率、減少貨運車輛污染排放、保護公路橋梁路產安全的效果。


  治超聯網管理信息系統,為公司結合自身技術與產品優勢研發推出基于大數據架構的貨運車輛超限超載綜合信息管理及業務平臺,整合前端各類治超站點數據,打通各層級業務流程關鍵節點,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治超數據共享、業務協同與聯合執法,實現治超監管服務“一盤棋”。同時系統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治超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為管理者提供有力決策支持。


  智慧交通綜合管理平臺,集交通運行監測、資產管理、道路養護、超限超載治理等為一體,同時對出租車、公交車、貨運車輛、兩客一危等不同類型車輛實施全方位監管,同時構建公共信息發布平臺,充分利用小程序、公眾號、APP、政府門戶等方式方法使信息透明化,實現公眾有效監督管理,并為公眾提供路況信息、出行指引等各種交通服務。


  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系統,公司首創將非現場執法理念引入貨車超限超載治理領域,并自主研發了基于窄條式傳感器的高速動態稱重系統。該系統融合先進的算法技術,集成穩定高效的數據處理設備,保證系統在無人值守情況下穩定運行,并實現對任何車輛在自由流行駛狀態下的準確穩定檢測。該系統配置后端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將完整執法證據數據存儲上傳,并與路政、運管、公安等相關部門進行數據共享執法聯動,實現真正意義上“非現場執法”。


  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統,創新性使用窄條傳感器作為核心稱重設備進行系統構建,具備施工時間短、稱量精度高、適應能力強、全生命周期免維護等核心優勢,有效提升收費站入口的貨運車輛通過能力。同時配備針對入口治超場景特點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前端軟件滿足輕量化部署要求,可快速、準確、有效執行貨運車輛高速公路入口治超及收費的相關業務,后端平臺可對高速公路入口獲取的車輛檢測信息進行統一匯總、查詢、統計分析,并可通過治超信息管理平臺與收費系統進行數據共享,對于超限車輛未按指定出口駛離高速公路行為進行稽查分析,建立信用治超檔案,對其進行后續的行政執法或者經濟處罰。


  源頭超限檢測系統,通過在貨運源頭場站內布置稱重、車牌識別、圖像抓拍等前端數據采集設備,對站內貨車狀態進行超限識別、實時監控及預警,同時將檢測數據上傳管理平臺,幫助公路管理機構及道路運輸管理部門建立聯動執法工作機制,加強對違法超限運輸的貨運車輛、車輛駕駛人、貨運企業、貨運源頭單位的監管。同時可賦能貨運源頭企業,對企業內部車輛引導及管理、基于重量的貿易結算、SAP系統等提供重要價值。


  固定治超站超限檢測系統,集成公司先進的動態稱重設備及智能數據采集器,可根據客戶實際需要定制多種方案,滿足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


  3、經營模式


  報告期內,公司主要以“產品+服務”的方式獲取利潤,盈利來源主要包括產品及系統銷售和服務提供。公司向客戶銷售智能網聯、激光產品、汽車電子、ETC、動態稱重等相關產品及配套軟件或平臺系統,并根據具體產品的要求進行土建施工、設備安裝調試、系統聯調、技術培訓等流程,最后經過驗收合格,取得對方的完工驗收單,收取項目合同款,獲得收入與盈利。此外,公司根據簽訂的技術服務合同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包括設備日常養護、維修、更新與升級。


核心競爭力分析


  1、研發實力和技術創新優勢


  公司是經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財政局、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曾參與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同時也是全國智能運輸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通訊委員并加入包括數字化基礎設施與車路協同工作組、智能駕駛工作組等,中國公路學會會員和理事單位,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中國智能交通協


  會的理事單位。取得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北京市級企業科技研究開發機構》和《北京市設計創新中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頒發的《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頒發的《北京高精尖產業設計中心》。公司是2019年度交通運輸部認定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方向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的重要參與單位。


  公司經過多年持續的研發投入,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創新,構建了智能網聯、激光雷達、汽車電子、專用短程通信、動態稱重等領域的自主核心知識產權體系。2022年,公司專利申請量相比上年度增長10%,激光和智能網聯領域專利申請量比上年度增長53%,占全公司當年申請量的85%。報告期內,新增62項授權發明專利、10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新增28項軟件著作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國內外有效專利共1047件,軟件著作權243項。國內有效專利中包括251項發明專利、723項實用新型專利及72項外觀設計專利,另有1項美國授權專利。正在審查階段專利共1060項,包括2項美國專利、2項歐洲專利,20項PCT專利。公司持續加強對管理人員及研發人員的知識產權培訓,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已通過GB/T29490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公司充分認識本行業市場發展趨勢,根據整體發展規劃,通過不斷完善產品線、穩定產品性能、提供技術標準、自主創新等一系列領先同行業廠商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形成了技術研發優勢。


  公司在進行產品研發的同時,積極參與技術標準的制定,由標準化人員及研發人員組成的標準團隊,參與多項標準的制定,為規范市場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參與的已發布標準達72項,其中國家標準10項,行業標準5項,地方標準2項,團體標準55項,參與的在編標準達149項,其中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26項,行業標準22項,地方標準13項,團體標準85項。


  智能網聯領域,公司多年來持續在智能網聯領域深耕,隨著對行業的認知不斷加深,公司深刻理解交通業務和行業需求,面對復雜的城市交通場景,公司根據不同城市交通特點,尊重以人為本的使用需求,提出科學、系統的治理方案,助力城市交通智能化變革。目前公司基于解決方案能力的優勢,已建設廣州祈福隧道、陜西秦嶺隧道群、湖北鄂州機場智慧高速、鄭州西南收費站、渝湘智慧高速、云南昭陽西環智慧高速工程數字化隧道系統、蘇州5G車聯網城市級驗證與應用項目、重慶兩江新區數字全息道路建設項目等多個智慧高速領域和智慧城市領域商業化落地項目,由于項目能夠切實解決客戶需求,落地項目一致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此外,公司的標準團隊在智能網聯領域參與的已發布標準59項,其中國家標準 5項,行業標準4項,團體標準49項,地方標準1項。參與的在編標準117項,其中國家標準22項,行業標準14項,地方標準9項,團體標準72項。其中包括工信部組織的《基于LTE的車聯網無線通信技術 消息層測試方法》《基于LTE的車聯網無線通信技術 網絡層測試方法》《基于LTE的車聯網無線通信技術直連通信系統路側單元技術要求》《基于LTE的車聯網無線通信技術 消息層技術要求》等多項行業技術標準。公司已經完成了基于LTE-V2X通信模組的V2X車載通信終端(V2X-OBU)和V2X路側通信終端(V2X-RSU)的開發,V2X路側通信終端已經在雄安、北京、江蘇、山東、湖北、福建、湖南、安徽等車聯網示范項目運行測試。公司的路側智慧基站設備參加國內首次車聯網路側系統標準化先導評測,也是在開放道路環境中開展系統級評測,同時公司也參與了制定測試方案、處理測試數據及撰寫測試報告。


  激光雷達領域,公司堅持自主研發為主的發展路線,在光學結構、激光發射、接收電路設計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儲備。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關于激光雷達產品有效專利354項,涵蓋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機器人等多個領域的應用,自主研發的激光產品曾獲得“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化示范項目”、“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等獎項。公司參與激光雷達領域標準制定方面,已發布 2項團體標準《交通信息采集 激光車輛檢測器》(公司為牽頭單位)、《車載激光雷達檢測方法》,另有參與的在編標準13項,其中2項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4項團體標準。


  ETC領域,多年來公司持續加大在ETC領域的研發投入,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公司采用基于衛星授時的多車道聯排技術和無線同步技術徹底解決困擾ETC領域的鄰道干擾問題,采用該技術研制的ETC-RSU產品在港珠澳大橋成功應用。公司已授權的發明專利“一種多車道自由流下的多天線聯合工作方法及系統”獲得北京市發明專利獎三等獎。公司作為國內ETC多車道自由流技術的引領者,將DBF相控陣技術、空間陣列定位技術等先進技術應用于ETC自由流系統中,在RSU動態區域控制、ETC-OBU動態跟蹤和準確定位、ETC-RSU/OBU交易調度、ETC-OBU并發處理等關鍵技術


  上獲得重大突破,極大的提高了多車道自由流產品對高速過車及車輛跟蹤的適應性。近年來,公司密切跟蹤國家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政策,積極布局關鍵技術研究,先后研制的“多義路徑識別系統”、“5.8G Hz多義路徑復合通行卡”、“自由流分段計費天線”等產品,在國家取消省界收費站工程中大規模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公司正在產品化的“基于精確匹配的智能門架與路徑還原系統”通過將公司的激光雷達、ETC路側單元和高清攝像機深度融合,并結合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技術,可以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收費系統運營水平。依據對行業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的準確判斷,公司近年來加大對前裝ETC-OBU的研發投入,將“濾波屏蔽擬合技術”、“OBU自診斷技術”應用于前裝ETC-OBU中,為前裝業務拓展奠定了產品和技術基礎。


  動態稱重領域,公司多年來在動態稱重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研發經驗,通過對設備使用數據的分析和測試,率先提出數據采集與算法邏輯相結合的技術解決方案,使公司動態稱重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公司創新性融合動態稱重設備、傳感設備等開發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系統,并在多地區實現銷售。在治超信息聯網管理平臺領域,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研發治超平臺系統聯網公路超限檢測站點及非現場執法系統,對采集的交通信息進行分析和挖掘,為交通決策者和參與者提供有價值的深度信息。


  2、產業化能力優勢


  公司在智能交通行業深耕 29年,致力于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汽車等方向不斷突破傳統、追求創新。從設備制造商到解決方案提供商,無論是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能力還是在智能交通設備的研發、設計、制造領域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優秀的解決方案離不開優秀的產品提供的賦能與支撐,一方面公司熟悉交通行業對產品特性的要求并形成了工藝積累,另一方面公司積累了豐富的產品全流程管理和品控經驗。公司在北京順義已建成 4.25萬平米的智能制造生產基地,構建萬級/十萬級無塵車間,用于V2X單元、多線激光雷達、ETC產品及前裝ETC-OBU的生產和測試、智能網聯大數據中心的運營。公司數字化車間已獲得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2022年度北京市數字化車間認定。公司智能制造生產基地引入全球領先的ERP系統(SAP)、生產管理系統(MES)、倉庫管理系統(WMS),配備多條高速SMT貼片線和全自動化裝配測試線,可以生產車規級PCBA及產品,滿足車路兩端業務需求。通過工廠管理系統數據實時采集、多端多角色實時協同、大數據可視化呈現、深度學習智能決策,進一步提升公司生產品控能力。


  3、營銷網絡渠道


  公司設立矩陣式營銷管理模式,設有產品事業部,負責統籌產品線的營銷工作,同時,按照區域設有銷售分公司或者派出機構,以分公司作為支點覆蓋區域銷售工作,保證市場的無縫隙網絡覆蓋,不斷將產品與服務向覆蓋區域滲透。公司在包括武漢、重慶、廣州、沈陽、南京等地區設有營銷機構。同時公司建立了一支跨越三大洲六個國家的高效的全球銷售團隊,采用矩陣營銷管理模式,由產品部門和銷售部門組成。公司的銷售代表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印度尼西亞、泰國、俄羅斯、墨西哥和孟加拉國。公司重視營銷網絡梯隊建設和培訓工作,各營銷機構設有銷售經理、副經理,并著力培養經驗豐富的銷售業務骨干。


  4、專業服務優勢


  公司各產品線配備了技術服務、質量控制等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在售前售后為客戶提供技術支持,為客戶提供產品介紹、方案設計、產品安裝測試等專業服務,并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不斷的、及時的向公司進行反饋。公司通過完善的技術服務,贏得用戶的信賴,增強與客戶的黏合度。


  公司在總部設立技術服務中心,統籌各區域的客戶服務管理工作,并實現與質量管理部門、各事業部的業務協同。公司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客戶服務體系,具備快速響應客戶的服務能力。


  5、資質優勢


  公司擁有乙級測繪資質、建筑業企業資質、安全生產許可證等,通過了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IECQ QC080000有害物質過程管理體系、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 45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ANSI/ESD S20.20:2014 & IEC61340-5-1:2016靜電防護管理體系、GB/T27922全國商品售后服務達標認證、ITSS信息技術服務標準符合性證書、信息安全服務資質認證。通過了汽車電子供應商所必備的 IATF 16949汽車件質量管理體系符合性認證,同時取得了CMMI_DEV ML5能力成熟度五級認證、CNAS實驗室認證。公司這些資質為市場開拓和維護奠定了基礎。此外,ETC產品市場實行資質準入制,公司相關產品具備北京中交國通智能交通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出具的ETC產品的檢測報告。動態稱重產品市場實行法制計量管理,公司相關產品均取得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型式批準。


主營業務分析


  1、概述


  (1)業務拓展


  1)智能網聯


  報告期內,公司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方向憑借著鍥而不舍的精神努力鉆研各種相關方案的可落地性、可復制性、可推動性。公司以智慧高速為基礎、智慧城市為發展,不斷拓展應用場景解決方案能力。一方面持續提升技術研究、產品開發、解決方案能力,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提高行業地位,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方案應用,參與智能網聯項目建設。


  在智能網聯技術研究、產品開發、解決方案能力提升方面,公司提出一套城市智慧交通總體架構,分為基礎設施層、業務支撐層、領域服務層、業務場景層,平臺系統能夠針對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三類用戶提供精細化、多元化、差異化的交通服務應用。城市交通精細化治理解決方案采用“3+N”核心理念,即物聯網權與融合感知、時空一體化數字底座、跨域資源共享與接入三大核心能力驅動,加以交通安全治理、交通信號治理、區域交通治理和靜態交通治理等多場景精細化治理,聚焦社會治理,持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報告期內,公司進一步強化時空一體化數字底座、全息立體感知、實時動態孿生、車路協同實時交互四大核心能力,基于車-路-云-網-圖的全方位技術能力,實現了面向高等級自動駕駛的車路協同閉環解決方案落地,形成了數字隧道解決方案、數字收費站解決方案、數字橋梁解決方案、數字服務區解決方案、匝道分合流安全預警解決方案等城際智慧交通綜合解決方案,以及全息路口解決方案、智能網聯公交解決方案、智慧停車場解決方案為核心的城市智慧交通綜合解決方案。


  隨著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發展,精細化治理已經成為城市交通數字化、智慧化的重要標志。“十四五”規劃對交通新基建和交通治理領域提出更為高效、安全、綠色的發展目標。


  在智慧交通領域,公司積極推進智慧高速領域和智慧城市領域的落地應用項目。智慧高速領域,湖北鄂州機場智慧高速項目,為湖北省第一條智慧高速,采用多源融合感知系統,實現全時全域全息感知,基于高精度時空底座、三維數字可視化、邊緣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構建一體化云平臺方案,通過 5G短消息、V2X和主線信息提示等系統,為公眾出行提供信息全觸達服務,提高收費站區域通行效率,打造湖北特色全國領先的車路協同示范路段。鄭州西南收費站,實現管理者一張圖式全域運行狀態感知、車輛全域跟蹤和精準分流成功率統計和逃費行為取證,通過匝道自由流、車道分流和車道管控解決收費站擁堵問題。公司數字隧道項目持續推廣應用,繼廣州廣明祈福隧道、陜西秦嶺隧道群后,在浙江杭州、山東濟南、云南昭陽、廣東廣州等地實施開展中。


  在智慧城市領域,蘇州5G車聯網城市級驗證與應用項目,在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湖西片區,公司完成了 17個路口的全域感知覆蓋,通過路側感知、通信、智能站臺等基礎設施,實現車-路-場-云互聯互通,基于云控平臺與路側協同,實現公交線路運營管理自動化、安全管理智能化、車輛管理數據化。重慶兩江新區數字全息道路建設項目,通過大帶寬、低


  時延、高可靠的5G網絡,為協同創新區自動駕駛車輛和網聯汽車提供精準實時的感知信息,打通了人-車-路-網-云協同通道,有效解決了單車智能存在的感知難題,提高了通行安全與效率。雄安容東片區全息路口項目,基于感知融合、V2X交互、數字孿生等技術,結合電信數據資源處理、邊緣服務等能力,實現了基于全息路口全要素數字化重構、交通參與者感知、道路交通行為檢測、事件檢測、V2X云車兩端的感知和信控真實場景觸發等。此外,公司積極開展智能網聯測試項目,如湖北武漢智能網聯測試場項目、福建福泉高速測試項目、湖南長沙湘江新區開放測試道路項目、安徽合肥市中安創谷科技園區車路云一體化測試項目等。


  在行業標準方面,公司參編了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V2X系統預警應用功能測試與評價方法》,該標準規定了智能網聯汽車V2X系統預警應用功能的通用要求,包括測試場景的功能要求、測試步驟以及通過性條件,最終建立一套服務于智能網聯汽車V2X系統預警應用功能的測試及評價體系。公司參編了由中國智能交通產業聯盟發布的《道路交通信號控制機與RSU設備信息交互接口規范》,該標準主要規定了道路交通信號控制機信息發布的通信要求、信息格式與消息內容,適用于面向車聯網應用的道路交通信號控制機信息發布。公司參編了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V2X車載終端安全芯片處理性能測試方法》,該標準是在對國內V2X產業發展、商業化應用和國密V2X安全芯片產業發展等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V2X通信安全防護應用場景所指定,確定了適用于我國V2X車載終端安全芯片的處理性能測試方法。公司參編了由中關村智通智能交通產業聯盟發布的《商用車智能網聯系列標準》,該標準編制基于LTE/5GNR-V2X的道路運輸車輛車聯網系統終端通訊協議及數據格式,解決商用車V2X終端和車聯網平臺系統之間的數據通訊問題,規范數據采集內容、采集范圍、采集流程等內容。公司的標準團隊在智能網聯領域參與的已發布標準59項,其中國家標準5項,行業標準4項,團體標準49項,地方標準1項。參與的在編標準117項,其中國家標準22項,行業標準14項,地方標準9項,團體標準72項。


  科研成果方面,公司報告期內新增專利申請237項,比上年度專利申請增長57%,其中發明及PCT專利占71%,PCT專利申請6項。2022年公司入選國際組織IEEE ITSC 2022智能交通系統年度榜單-智慧高速優秀解決方案榜單Top5、“北京長春橋路數字全息智慧路口場景”入選工信部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智賦百景”、“首都文明交通示范路口創建項目”入選2022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北京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示范案例。“基于高精地圖和多維融合感知的數字收費站研究”入選交通部 2022年度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科技項目清單(信息化與新基建領域)。公司全資子公司蘇州萬集車聯網技術有限公司“車路協同路側智慧基站技術”入選交通部2022年度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庫入庫成果(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萬集科技車路協同自動駕駛AI數據平臺”入選2022可信AI案例人工智能平臺應用優秀案例。


  2)激光產品


  公路交通用激光雷達方面,公司非現場執法項目通過多線激光雷達與非現場執法融合,獲取點云、長寬高測量、車輛跟蹤和位置信息輸出,提升激光雷達類解決方案應用能力。在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統中融合激光雷達技術,快速精準識別


  通行車輛的車型、軸型、驅動軸等信息,優化入口治超系統方案,該方案已在云南、河南、四川等省份應用。同時,公司繼續擴大激光雷達在自由流車型識別、車輛檢測器、交通流量調查等方面的應用和市場占比。工業及商用服務機器人用激光雷達方面,公司持續進行產品技術迭代,陸續推出多款新產品。SLAM導航激光雷達WLR-716mini,雷達精度達20mm;避障雷達WLR-718mini,檢測距離10米(10%反射面),這兩款2D激光雷達,體積更小,點云質量更好,已廣泛應用于商用服務機器人、無人叉車、重載AGV等場景。中遠距離導航激光雷達WLR- 719,可實現 360°掃描角度、40m工作范圍、0.1°角分辨率,已應用于無人叉車、AGV大空間等場景。報告期內,公司持續加大銷售業務拓展,深耕工業及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獲得多家電商無人倉儲、物流等工業AGV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定點并已供貨。


  自動駕駛用激光雷達,公司在無人駕駛環衛行業推廣了基于 16線+4線的整體激光雷達感知方案,無人駕駛環衛車裝配激光雷達進行導航和避障,可自主進行環衛作業,確保安全行駛,提升環衛工作效率,該方案已形成商業化落地。公司與特種車輛行業的頭部客戶達成戰略合作,如基于激光雷達的高精度定位方案應用于無人駕駛壓路機,大幅提高施工質量,縮短施工工期,減少作業成本,提高作業安全性。同時,公司與多家無人駕駛行業公司合作,在無人巴士、Robotaxi、港口集卡、無人礦卡等場景進行測試,持續提升產品性能,滿足客戶需求。面向多維感知的多線激光雷達方面,公司已形成車路兩端3D激光雷達產品。


  科研成果方面,公司報告期內激光雷達方向新增專利申請 190項,比上年度增長47%,其中發明及PCT專利占74%,OPA方向新增申請22項發明專利及12項PCT。公司牽頭在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成功立項,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共同編制的行業標準《車路協同 路側激光雷達檢測方法》,將對統一路側激光雷達測試方法、規范路側激光雷達行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公司參與激光雷達領域標準制定方面,已發布 2項團體標準《交通信息采集 激光車輛檢測器》(公司為牽頭單位)、《車載激光雷達檢測方法》,另有參與的在編標準13項,其中2項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4項團體標準。2022年公司作為聯合體參與承擔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2年度“信息光子技術”專項課題3“激光雷達光束掃描機制及芯片研究”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2年度“信息光子技術”專項課題 4“鍺硅光電探測器陣列芯片及激光雷達系統研究”項目。公司發明專利“激光雷達放大電路的放大倍數處理方法及裝置”入選交通部 2022年度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庫入庫成果(專利)。公司全資子公司武漢萬集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獨立承擔了武漢市科技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MEMS的車規級激光雷達研制”。


  3)汽車電子


  報告期內,車載激光雷達方面,公司混合固態 128線車規級激光雷達與多家主機廠、自動駕駛方案商進行技術交流,并進行產品全性能測試,加速產品迭代升級;同時與行業媒體交流互訪,加大公司激光雷達產品的宣傳力度,128線車規級激光雷達亮相2023年美國消費電子展(CES),繼國內產品發布后,正式面向國際整車廠展開全球推廣。


  前裝ETC方面,公司已穩定向主機廠進行量產供貨,完成了主流車企長周期產品的產品形態、功能需求等市場調查,并定點了德系豪華車企ETC的長周期方案。同時積極配合ETC重點省份的發行方進行前裝ETC聯合開發及測試。前裝4G/5G-V2X方面,公司與知名商用車企、新能源頭部車企定點的5G-V2X產品進行了聯合開發及測試,并完成了生產基地的產線搭建,為量產供貨做好準備工作。公司積極與其他車企進行技術交流及制定設計方案,開發5G-V2X融合性新產品,爭取新增其他主機廠定點。


  生產體系方面,公司車規級產品生產基地已開始投產,完成了ETC自動化產線的投入使用和5G-V2X自動化產線的試生產,提升了質量指標和效率指標。公司基于汽車行業標準建立了物流管理體系,并策劃與實施了交付管理與生產計劃管理,完善了公司車規級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鏈體系管理。


  科研成果方面,公司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編制的國家標準《光電測量 智能駕駛汽車用激光雷達主要參數測試方法》已送審,此標準為規范智能駕駛汽車用激光雷達的主要參數及測試方法提供重要依據。在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持成立的《車載激光雷達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起草組中,公司作為核心成員,與來自國內外汽車整車及激光雷達行業的制造商、檢測機構共同制定標準,同時承擔兩項不同種類激光雷達檢測標準的聯合牽頭任務,將為車載激光雷達行業的規范發展提供重要依據。2022年公司作為聯合體參與承擔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2022年度“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課題3“智能汽車預期功能安全實時監測與防護系統”項目、公司作為聯合體單位參與的“智能網聯車載系統及其測試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4)專用短程通信


  公路應用方面,公司緊緊圍繞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的核心需求和發展方向即高效通行、精準收費、智能升級三個方面展開工作。高效通行方面,公司采用自主設計的ETC-RSU天線解決臨道干擾問題,通過窄島化、無島化增加車道數量提高通行效率;應用匝道預交易技術,引導異常車輛駛入混合車道;開發車型識別機器人、自助發卡/繳費機器人、一體化智能節點等車道智能設備,提高收費站整體通行效率,減少運營成本;將激光雷達跟蹤技術、高速不停車稱重技術、多維數據融合匹配技術相結合保證高速公路的高效通行。此方案已在全國多省份成功落地,如四川天府機場收費站項目、成都錦城湖收費站項目、山東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收費站項目、江蘇周城收費站項目、湖北鄂州機場收費站數字化升級項目等。精準計費方面,公司高精度智能門架系統將ETC-RSU天線與激光感知技術、雷視融合車型識別技術相融合,對高速公路通行車輛的交易數據、牌識數據、車型數據融合匹配,助力高速公路管理單位稽核打逃,實現車輛費用的應收盡收,智能門架系統已在四川、貴州等地區省界門架形成合同訂單。智能升級方面,公司在北京關鍵節點門架形成ETC門架應用拓展能力,提供車路協同服務。


  城市應用拓展方面,公司已形成覆蓋ETC停車硬件、管理平臺、ETC多場景解決方案、城市級智慧停車整體解決方案的產品組合。報告期內,公司在停車場天線產品研發方面實現降成本,并積極拓展停車場天線銷售渠道,與眾多知名客戶建立了合作關系。平臺方面,ETC拓展應用平臺在江西省部署上線,助力ETC拓展應用規模落地。ETC多場景拓展應用方面,公司推出了基于ETC的路側停車繳費系統,并在廣東佛山某項目完成交付,對路側過往車輛進行精準識別和準確扣費;封閉停車場項目在湖北、遼寧等地開始進行交付,提高了車輛通行效率,并通過停車管理平臺實現了車道遠程監管、車場精細化管理;落地了ETC加油站項目,對已安裝ETC的車輛進行無感加油,快速通行。公司城市級智慧停車整體解決方案已在全國多個地區落地應用,杜絕跑冒滴漏現象、降低運維成本、有效提升停車場通行效率及運營管理效率。


  后裝ETC-OBU方面,公司傳統的雙片式OBU繼續降低成本,并且積極開發雙片式充電OBU,解決OBU上車后產品高頻使用導致的壽命問題,并已在某省份進行招標樣機開發。單片式OBU在原有的北京、山東、江蘇、遼寧等已發行省份基礎上,新增江蘇、重慶、上海、廣西等地推廣,報告期內,公司成功取得北京支付寶ETC3.0(單片式)項目,成功中標江蘇地區定制化OBU產品標段,成為單片式OBU互聯網發行渠道的首個合作品牌,是公司OBU互聯網發行渠道市場探索、公司產品成功轉型的重要標志。公司智能OBU同時具備ETC車路協同、語音交互,視頻交互、北斗定位、4G通信等功能,公司通過線下渠道向終端車主銷售產品,與各省份ETC發行方合作,布局全國性營銷網絡渠道,同時與支付寶、抖音獨家合作,通過線上渠道為車主提供更多車生活產品服務,組建在線客服團隊,提升整體售后服務體系能力。


  5)動態稱重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完成了新應用平臺的設計,包括“北斗+”數字治超監管平臺設計、智慧橋梁監測系統平臺設計、數據倉庫平臺設計等,為公路交通治理、橋梁結構健康監測、貨運車輛及危化品車輛綜合管控提供新發展和建設思路,共同推進建立一體化協同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公司入口治超系統將稱重與激光檢測技術、ETC技術等相融合,形成了涵蓋重量檢測、輪廓檢測、車型識別、驅動軸檢測、大件車檢測等一系列功能的標準化建設方案,并結合窄條傳感器的高速自由流稱量能力和高速入口特殊場景,開發了高速入口疏堵系統,可對貨運車輛進行高速自由流預稱重和預分類,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入口車輛通行效率。以上方案公司在北京、遼寧、浙江等地進行試點,提升了公司整體系統集成技術能力和差異化解決方案的定制能力。公司非現場執法建設項目已在湖南常德、山東德州、江蘇、福建等多地陸續交付,提升了公司區域級規模化非現場執法治超解決方案的落地能力,并逐步強化了公司大項目的支撐能力。


  研發方面,公司進一步改進產品工藝,對窄條傳感器產品進行優化,開發完成更小體積的薄窄條,改進非現場執法系統基于橋梁等淺路基場景的快速施工工藝以升級完善非現場執法檢測能力和超限超載治理技術手段。進一步拓展非現場執法檢測與集成功能,開發大件車“一線多軸”檢測功能,并已在部分非現場執法站點和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站點推廣應用。同時,公司改進提升平臺業務應用,實現了軟件平臺運維標準化,完善了多技術融合,編制各治超解決方案的標準化流程。公司將激光應用到稱重中,實現了稱重與激光的技術及方案相融合,在城市交通治理方向為客戶提供了綜合解決方案。


  科研成果方面,“北京市高速公路入口超限超載車輛智慧監測場景”入選工信部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智賦百景”、“北京市高速公路入口治超”入選 2022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北京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示范案例、“基于微形變測量技術的智能化數字傳感”入選2022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經濟產業創新成果。


  6)全球化戰略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制定了全球化未來三年戰略規劃,豐富了管理、研發、銷售等組織框架,擴大了世界化人才隊伍。公司激光產品在智能交通(ITS)和工業機器人(AGV、AMR)兩個行業進行擴展并成功銷往新加坡、加拿大、瑞士、印度、印尼、沙特等國家,并且開啟客戶定制化訂單激光軟件銷售的新模式。公司動態稱重產品獲得英國計量院(NMO)頒發的OIML-R60認證,并成功銷往烏克蘭、斯洛伐克、匈牙利、沙特等國家。同時,公司積極參加國際展會,如巴西公路管理協會大會(ABCR Brasvias Congress)、洛杉磯世界智能交通大會(ITS),墨西哥交通展覽會(Intertraffic),沙特鐵路公路交通展覽會(Saudi Intermobility),將公司WIM+LiDAR(動態稱重+激光雷達)、全息路口V2X等場景解決方案在全球市場上進行推廣,提升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并引領全球ITS產業發展。


  (2)技術開發與創新


  V2X方面,持續開發V2X車載通信終端和路側通信終端,基于國產化芯片進行V2X路側通信終端設計開發,對V2X車載和路側通信終端進行安全性能優化;同時公司積極參與車聯網C-V2X安全驗證活動并順利通過測試,將V2X通信終端更多的應用在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車路協同中。


  智能網聯云控平臺方面,公司制定時空一體化方案,構建智慧高速和智慧城市云控平臺,利用高精準感知及數字孿生技術,結合邊緣物聯網平臺的實時應用服務,落地開放測試場項目、數字化收費站等精細化、高價值場景應用項目,設計開發智慧園區等更多場景,實現實時邊緣計算、全域全要素監控、伴隨式信息服務、基于全息感知的交通信控優化等功能,提升城市端通行效率,賦能雙智城市應用升級,全方位提升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的數據獲取和信息服務能力。


  多線束激光雷達方面,公司完成了 128線車載激光雷達針對車企要求的軟件開發交付,將激光雷達與點云數據處理和智能識別算法相融合,與主機廠聯合測試,使激光雷達符合進入汽車產業鏈的要求,以滿足自動駕駛更高需求。公司路側64線激光雷達已發布,光束全向下,點云疏密有致,精準感知道路信息。同時,加快MEMS激光雷達工程化進度和硅


  基全固態激光雷達OPA的研發投入,提高OPA測距范圍,開展多輪流片及研發迭代,并獲批了吉林大學牽頭的OPA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資金支持。


  報告期內公司獲得授權的專利數量持續增長,在路側智慧基站技術、V2X、激光雷達、前裝OBU、ETC RSU、動態稱重系統等方面均有新的專利授權。報告期內,新增 62項授權發明專利、10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新增28項軟件著作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國內外有效專利共1047件,軟件著作權243項。國內有效專利中包括251項發明專利、723項實用新型專利及72項外觀設計專利,另有1項美國專利。正在審查階段專利共1060項專利,包括2項美國專利、2歐洲專利,20項PCT專利。其中激光雷達方向有效專利354項,申請中專利398項;V2X智能網聯有效專利89項、申請中專利429項。


  (3)運營管理


  報告期內,公司實施數字化運營管理,用專業與數字化持續優化并提升公司運營效率,為業務發展提供快速、準確、及時的決策依據。為滿足新產品和新技術要求,公司保持穩定、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對供應商進行庫存、交付、成本等方面管理。在智能制造方面,公司不斷提升自動化、數字化水平,通過對采購、生產、物流等環節進行可視化管理,降低生產成本,以滿足規模化生產與定制化生產的需求。在北京順義二期生產基地中,為滿足激光產品市場需求和產業鏈需求,公司配備了全自動化生產線和全自動固晶機,擴大了單線激光雷達和多線激光雷達產能。


  公司繼續實施信息化建設,加速數字化轉型進程。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已整體上線使用,從管理、技術和應用等方面對客戶關系進行全方位的管理,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提升公司競爭能力。SRM(供應商協同管理系統)已上線使用,通過供應商分類選擇、戰略關系發展、供應商談判和供應商績效評價等方面,對供應商進行綜合管理,以提升采購效率、降低采購成本。MES(制造執行系統)二期已開始投入使用,通過倉儲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工裝管理、備件管理等生產制造執行過程的管理,對整個產品生產過程進行了優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公司完成了SAP系統的 NPI(新產品導入)工廠建立,提高了新產品切換效率,重構了管理流程和規范。順義二期生產基地完成了 IMS(庫存管理系統)接口設計和開發并已上線,通過對倉庫、貨位、出入庫等進行管理,為公司生產管理和成本核算提供依據。EHR(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通過對人事流程系統化管理,將員工信息管理規范化、標準化、一體化,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整體管理水平。


  (4)對外投資


  報告期內,公司出資 5,099.93萬元以公開摘牌方式參與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6.4761%股權轉讓項目,公司通過受讓湖南交科院股權,結合湖南交科院優勢和資源,共同打造智慧交通整體解決方案,加快智慧交通產業發展。雙方通過緊密配合,把握未來高速公路和城市智慧交通業務機會,特別是在交通新基建領域的業務機會,共同提高雙方的市場競爭力及行業地位。


  公司出資人民幣 500萬元設立全資子公司湖南萬集數字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湖南為核心拓展智能網聯智慧城市業務,增強公司在湖南地區市場開拓及本地化項目承接能力。


  公司出資 2,000萬元增資北京車百智能網聯科技有限公司,增資后公司持有車百科技33.33%股權。公司本次投資車百科技,旨在共同推進車百科技的發展經營,聯合探索新興技術與智慧城市建設發展融合,探索“新基建”、“新城建”后城市實質性應用生態建設,探索科技成果到城市應用的技術轉化,探索城市從數字化跨越到智慧化等解決方案和實施路徑。雙方將結合住建部、工信部聯合推進的“雙智”示范項目,共同促進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同發展。


  公司出資 1,636萬元增資上海濟達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增資后公司持有上海濟達12%股權。基于公司在交通智慧化的全息感知及解決方案的能力,上海濟達在交通仿真軟件和場景及模塊仿真的能力,雙方致力于共同打造智慧城市、智慧高速仿真相關高價值場景,有助于雙方更好地發揮業務協同效應,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增強智能網聯領域的綜合競爭力。


  公司出資人民幣 1,275萬元設立控股子公司三川在線(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司持有三川在線51%股權。三川在線主營智能ETC業務,作為公司優勢業務ETC在C端新領域的拓展,通過引入外部資源,加速業務發展,把握市場機遇,有利于完善公司產業布局,提高公司的綜合競爭實力。


公司未來發展的展望


  1、公司戰略


  公司的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交通生態綜合服務提供商,以產業生態構建為核心,提供涵蓋產品、系統、平臺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公司將圍繞“路”和“車”兩個交通最基本要素構建生態。


  在“路”端,公司將圍繞“感知—傳輸—計算”來進行產品和系統的布局,實現安全、高效、便捷、綠色的智慧道路。首先,公司會繼續豐富ETC、激光雷達、動態稱重等多種信息采集與處理產品線,為路側提供更加精確、多維度的傳感器;同時,將開發更多V2X路側通信終端、路側計算節點等產品,對路端采集的交通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及傳輸,將交通信息以低延時、大范圍的方式傳遞給所有交通參與者,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減少事故發生;公司將為交通管理者和參與者建設一體化的交通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在平臺上為交通管理者實現一體化的管理、監督、執法等功能,為提升綜合運輸智能管控與協同運行提供支持;公司還將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深入挖掘海量的交通信息,為管理部門、駕駛者、物流、保險等交通參與者提供駕駛出行、設計規劃、分析決策、車輛畫像等增值服務。


  在“車”端,公司將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的感知和通信兩個核心領域,重點布局車載激光雷達和V2X兩大產品體系。車載激光雷達可以幫助車輛對周圍環境做出立體的、動態的、精確的感知,為車輛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提供關鍵信息。公司將布局多個激光雷達技術路線,不斷豐富產品線,打造高質量的車規級產線和工藝流程,提升激光雷達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產品成本,加速激光雷達上車進程。V2X車載通信終端采用LTE-V2X及5G等先進通信技術,與V2X路側通信終端通訊,全方位實現車--車、車--路、車--云的動態實時信息交互,并在動態交通信息采集與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車輛主動安全控制和道路協同管理,充分實現人車路的有效協同。


  公司通過“路”和“車”的戰略布局和相關產品落地,助力智能網聯道路和智能網聯汽車兩大產業,最終實現智慧道路和自動駕駛。


  2、業務拓展


  (1)智能網聯業務


  2023年,公司智能網聯業務總體工作目標為以政策導向為指引,以核心業務匹配為根基,建設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智能交通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智慧高速領域,以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交通運行狀況實時感知、氣候條件實時感知為基礎,服務公路交通的建設、養護、運營、治理全業務流程;智慧城市領域,以城市高效能、精細化治理、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為基礎,打造圍繞智能網聯為特色,兼顧傳統核心業務建設為規模的市場業務。加大和運營商、公安交警等合作,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公司綜合解決方案的架構能力和交付能力。


  (2)激光產品業務


  公路交通方面,繼續擴大公司激光產品在公路交通情況調查、車輛檢測器、服務區車輛檢測、車型識別分類、輪廓尺寸檢測等方面的應用。重點將激光產品與動態稱重入口治超相結合,提升入口治超檢測能力,將綜合解決方案在全國落地更多項目。


  工業及商用服務機器人方面,專注AGV、AMR等工業機器人,持續拓展新客戶,加大頭部企業覆蓋率,積極提升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在商業導引、配送、消殺、清潔、巡檢等服務機器人領域拓展新客戶,加大進口替代規模。同時,積極拓展公司激光產品在港口、鐵路等安全防護領域的應用。


  自動駕駛方面,重點關注無人商用車領域,拓展激光產品在載人車、物流車、工程作業車、清潔環衛車、安全巡邏車等低速無人駕駛場景的應用。將公司更多激光產品與無人駕駛工程機械場景及無人巴士場景等進行測試并達成合作。通過與自動駕駛企業、機器人頭部企業、互聯網企業及系統集成商溝通,全面了解客戶需求,提供激光雷達全方面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客戶覆蓋率。在特種車輛應用場景,形成主雷達與補盲雷達解決方案并進行測試,以滿足客戶需求,進一步提升激光雷達解決方案能力。通過現有服務機器人客戶、軌道交通客戶的公路交通業務資源,導入路側激光雷達,進一步提升路側激光雷達市場占有率。


  (3)汽車電子業務


  2023年,車載激光雷達方面,繼續加快公司128線車載激光雷達在主機廠和自動駕駛公司的聯合測試,力爭獲得前裝量產項目定點,同時加大公司車載激光雷達的宣傳力度,將公司激光雷達產品在更多渠道進行傳播覆蓋。前裝ETC方面,在保持原有客戶訂單穩定供貨的同時,穩步提升前裝ETC的安裝率和激活率,提高公司前裝ETC的市場占有率,并與車企溝通運作ETC長周期方案,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前裝4G/5G-V2X方面,重點為已定點的車企完成產品的量產交付,保障生產體系、供應鏈體系的高質量運行,同時努力獲得更多車企前裝4G/5G-V2X定點,通過車與外界的信息交換,解決車輛超視距和盲區的信息感知難題,支持汽車網聯化應用拓展。


  在生產體系方面,建立新產品導入計劃、試生產過程管理平臺,對生產制造進行可視化管理手段,建立過程績效指標。建立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規范產品的需求規劃、開發測試、生產交付的全過程。


  (4)ETC業務


  公司在ETC領域深耕十五余年,市場占有率行業第一,在未來持續引領ETC行業發展。公司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結合聯網收費系統升級方向,聯合行業優質生態伙伴,拓展ETC系統應用價值,持續推出智能門架收費稽核系統、數字化自由流收費站、ETC門架拓展應用、長大橋隧車輛監測系統、服務區入出口車輛監測系統等解決方案,為高速公路參與者提供高標準、高品質、高價值服務。


  路側天線方面,在保持公司RSU精準計費、定位去反向、抗干擾能力等性能領先的基礎之上,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功耗,從而提高ETC車輛的通行效率和計費精準性。


  城市應用方面,繼續將ETC智慧停車服務擴展到全國大中型城市,力爭落地更多城市級停車項目。完善城市級停車解決方案,通過已交付的ETC城市標桿項目,與相關部門共同推廣ETC城市應用。ETC拓展應用平臺方面,占領停車渠道市場,向發行方引流停車場資源,落地更多平臺項目。


  后裝OBU方面,降低雙片式OBU成本同時繼續推廣單片式OBU,重點開拓線上發行合作伙伴,擴大銷售渠道。研發布局新一代OBU產品,如充電式單片式OBU、車路協同單片式OBU、無卡式升級智能OBU等。


  (5)動態稱重業務


  2023年,公司將穩固科技治超,主推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系統,繼續擴大市場占有率及品牌影響力。加大智慧交通綜合管理平臺類軟件產品的推廣,增強軟件研發及交付能力。保持激光在交通領域應用業務的穩步開展,將入口治超、非現場執法系統等與激光相融合,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同時,在智慧交通相關政策推動下,積極推廣橋梁健康監測、虛擬省界站解決方案、TOCC(交通運行監測調度中心)試點等新方案,提升公司整體解決方案能力。


  方案輸出方面,公司深耕公路交通領域二十余年,利用現有技術積累拓展公路執法領域方案輸出,探索公路養護和設備監測技術,進一步拓展應用領域。加大力度推廣智慧橋梁健康監測解決方案,為公路管理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檢測能力。


  研發方面,緊跟智慧交通發展趨勢,整合優質資源,為前端市場提供快速、精準、有競爭力的支撐解決方案。重點研發非現場執法系統單門架標準方案、基于單線激光雷達的非現自由流應用整合、數字窄條傳感器優化改進、軟件平臺產品改進與關鍵技術預研等項目。研究虛擬省界收費站解決方案產品化,實現超限稽查、車型稽查、施工工藝等定型,并能兼容后續車路協同、數字孿生等場景的升級。


  (6)全球化戰略發展


  2023年,為實現公司全球化戰略規劃,公司將集中力量進行發達國家市場如歐美韓日的業務擴展,并在這些國家招募可以勝任的商務拓展人員。首先,公司計劃積極進行海外合資公司的建立目標以擴大本地化經營范圍。其次,公司瞄準國際大型ITS集成商進行全球范圍的項目合作和強化激光在車道自由流和車型分類的銷售。再次,公司繼續參加國際主要智能交通展和自動化工業展并積極發表演講和論文發表。最后,公司計劃拍攝國際化視頻以更加有利于產品和方案在全球的推廣。


  3、技術開發與創新


  2023年,公司將繼續加大智能網聯、多線激光雷達等方面研發投入,并做好研發項目預算管理。


  智能網聯方面,繼續投入路側智能感知系統、智能網聯云控平臺、V2X等研發,進一步提升公司全息全域精準感知、時空一體化數字底座、端邊云一體化數字中臺、實施動態數字孿生、車路云一體化閉環應用等核心能力。


  多線激光雷達方面,根據車載激光雷達市場需求,推出主雷達+補盲雷達融合解決方案,并將向長期合作企業提供試裝和測試。加大硅基全固態激光雷達OPA的研發投入,提高其測距范圍和長距離攻關。


  4、運營管理


  2023年,公司將進一步優化數字化運營管理,通過模式創新,優化凈運營資本,實施資金使用規則與方案,有效控制凈運營資本,使得投入產出最大化。繼續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加大供應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研發采購管理等。同時,公司將不斷提升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制造系統,生產高品質、高性能的具有競爭力的先進產品。


  繼續實施信息化建設管理,持續提升公司整體運行效率。重點推廣BI商業智能系統、TMS(運輸管理系統)、PLM二期國產化推廣項目、客服中心系統升級替換項目、財務信息化建設等。


  5、投資并購與資本運作


  公司堅持內生式增長與外延式擴張并進的資本發展戰略,以技術先進且優質的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汽車電子等領域智能交通企業為投資并購重點,關注投資機會。對于已投資企業,公司將利用在智能交通領域長期積累的客戶資源、競爭優勢和實踐經驗,在市場開拓、研發測試、新業務拓展等方面加強業務合作,做好投后管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

萬集科技,激光雷達,團體標準,智能網聯,戰略咨詢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