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致命性武器相比,有時運用非致命性武器,也會收到奇效。這其中的一個代表,就是致盲武器。
人類獲取外界信息,90%依靠視覺。戰場情況瞬息萬變,發現敵情并加以應對,往往發生在電光石火之間。及時應對的前提是,首先要能第一時間發現敵情。這一過程中,視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視力的重要性招來眾多傷害——致盲武器的殺傷機理都是利用強光照射,使眼睛或相關光學設備暫時“失明”或永久損毀。
將光作為武器使用由來已久。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會戰中,迦太基統帥漢尼拔有意安排己方軍隊背對太陽列陣。開戰后,對陣的羅馬士兵被耀眼的陽光刺得睜不開眼睛,投槍射箭威力大減。最終,迦太基士兵以少勝多贏得戰斗。
這種對光的“武器化”,強度仍在自然范圍內,故殺傷力有限。現代軍事科技催生的致盲武器,則威力大增。
如果說1945年的柏林戰役中,探照燈的使用施壓對象只是對手的心理,此后“閃光彈”的使用,則讓人們真正領略到制式致盲武器的威力。
縱觀武器裝備發展史,出于種種原因,各國運用致盲武器的戰例并不多。英國官方曾承認,在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護衛艦上配備的眩目照射器使阿根廷多架飛機失控或誤入英軍防空火力網。
2011年,以色列軍隊在向加沙進攻時,面對反坦克導彈,以軍使用激光來致盲對手導彈上的光電系統,使之威力大減。
盡管戰例不多,但各國將光“武器化”的研究從未中斷。
經過多年發展,對激光的運用已成為致盲武器的研究重點。
只要發射一定能量的激光束,就可以致盲人眼或武器裝備中的光電傳感器,而且攻擊精度高、反應時間快、造價相對低,這些都使激光的實戰化進程明顯加快。
當前,世界一些國家在激光致盲武器研制方面已經取得成果,從便攜式到車載、機載、艦載式,各種類型激光致盲武器紛紛現身。
在反坦克、反潛艇甚至反衛星測試中,激光致盲武器身影頻現。
美國將激光反傳感器技術列為陸軍戰略性技術之一,已公開的激光致盲武器有十幾種。
2019年,美海軍在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杜威”號上安裝了名為“奧丁”的低功率“海軍光學眩目攔截系統”,能夠發射激光束,致盲一些光學設備。他們還準備用高能激光對偵察無人機等實施“軟殺傷”。
俄羅斯對激光致盲武器的研制很重視。2018年,俄羅斯首次公布激光致盲武器“佩列斯韋特”的相關信息。據稱,在攔截洲際導彈以及反制衛星偵察方面,“佩列斯韋特”能發揮作用。它發射的激光能致盲洲際導彈和衛星的“眼睛”,達到反制目的。
2019年,俄海軍“戈爾什科夫”號導彈護衛艦接裝“雕鸮”激光致盲武器站。該武器站發射的激光,能使被照射的敵人暫時失明,并能晝夜抑制對手光學偵察、電子監控和瞄準系統中的光學設備。
在此前后,俄海軍還在領袖級核動力驅逐艦上裝備了致盲武器——“白嘴鴉”視覺光學干擾儀。
可以說,激光致盲武器目前正進入研發的“黃金時期”。
但是,致盲武器研制也面臨諸多難關,導致其短期內難以大規模列裝與部署。
一方面是激光武器受技術所限,往往體積龐大且供電要求高,暫時難以在各類武器平臺上普及。
另一方面,它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水汽、沙塵、煙霧和氣流都會影響到激光光束攻擊目標的效果。
更重要的一點,隨著各國逐漸將目光投向高能激光武器,或在不久的將來,激光致盲武器將不再是研發重點。
致盲干擾“軟殺傷”VS直接摧毀“硬殺傷”,激光“武器化”之路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