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伏組件巨頭天合光能謀變:完成最大海外并購推智能光伏系統
過去十年,中國光伏行業創下令人瞠目的“中國速度”: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與產能擴張后,中國已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光伏市場,引領全球光伏發電成本較2010年下降70%。系統成本下降,意味著光伏發電不斷接近可與煤電相競爭的平價上網目標,也意味著產業鏈中游、作為光伏系統核心的組件制造環節利潤不斷稀釋。
對于中國組件制造商而言,高利潤時代已逐漸成為過去式,需要轉換角色。隨著硬件設備成本大幅下降,光伏電站度電成本的下降空間也越來越有限。還能從何處下手提高發電效率?全球最大光伏組件制造商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合光能)的思路是,借太陽追蹤器捕捉更多的“光”:引入能協助光伏組件最大限度捕獲入射太陽能的跟蹤支架,可以提升10%-30%的發電量。再將雙面光伏組件、跟蹤支架和逆變器打包,通過設備端邊緣計算、數字化運維等使其互聯,“精細化”降低度電成本。
5月21日,天合光能宣布成功收購西班牙光伏跟蹤支架企業NclaveRenewable S.L.,(下稱Nclave)。這筆天合光能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海外并購交易,是其首次在組件領域之外進行海外大型并購,亦可視為中國光伏企業從做產品向做系統方案轉型的一個樣本。
全球出貨量奪冠后的反思:規模最大背后的商業模式可持續嗎?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國,但在20年前,太陽能還屬于成本高昂的“奢侈品”,組件價格是現在的20倍。
1997年,量子化學專業出身的高紀凡回到家鄉成立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斥資600萬元從日本引進生產線,大規模生產鋁板幕墻。2006年12月,天合光能掛牌紐交所,成為最早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之一。截至2017年底,天合光能組件累計總出貨量突破32GW(1GW=1000MW,1MW=1000KW),全球排名第一,全球項目累計并網近2GW。
2014年,天合光能第一次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對于全球第一,2014年大家還有些興奮,到了2015年(蟬聯第一),反倒成為一種焦慮。”近日在常州總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天合光能副總裁、全球銷售總裁、海外商用&家用解決方案總裁印榮方回憶說,在成為出貨量冠軍后,公司管理層對于其可持續發展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規模很重要,但如何在企業保持規模領先的同時不斷提升企業盈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一”光環背后,天合光能開始考慮從純產品轉型,并在兩年前開始尋找跟蹤支架的收購標的。“組件在降價,未來進一步壓縮成本的空間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組件的發電效率提升,另一個是上游硅料技術的提升。所以只能是通過產品之間的整合,從設計階段開始降低各個部件之間匹配度不佳造成的浪費。”
跟蹤支架的作用在于保持光伏面板隨時跟蹤太陽,以增加光伏陣列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從而提高總體發電量。盡管安裝跟蹤系統會產生額外的系統成本,但可以被其增加的發電收益抵消,使得光伏系統的經濟性提高。但由于種種原因,相比于美國,跟蹤系統在中國的市場滲透率并不高。
在歐洲考察一圈后,天合光能將收購目標鎖定為西班牙Nclave公司。Nclave總部位于西班牙馬德里,是全球首批光伏跟蹤支架企業,擁有12年以上光伏跟蹤支架行業開發、生產與工程設計運用的經驗,全球出貨量累計達2.5GW。目前,Nclave的業務遍及全球五大洲超過20個國家,暫未進入中國和印度市場。
去年Nclave的光伏跟蹤系統出貨量550MW,在全球跟蹤器市場排名第六左右。Nclave希望數年之后躋身全球前三,但僅靠其自身力量很難實現。從經營管理上看,這家原先的家族企業在2015年引入私募股權和職業經理人管理,降低了并購后的整合難度。更突出的是其產品和工程設計能力,定制能力能夠滿足多樣化的應用端需求。
Nclave跟蹤支架
“我們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評估,Nclave的產品鏈和技術能力竟然是全球最強的,這令我們很驚訝。此外,我們還對其所有歷史安裝項目進行跟蹤,整體發電量比采用其它跟蹤器的電站高5%左右。”印榮方說,對中國企業而言,擴大產能并不難,收購Nclave看中的是其技術能力。成立12年以來,Nclave通過跟蹤技術將系統發電量提升15%-25%。
未來,Nclave的跟蹤支架產品將與天合光能的雙面光伏組件、業內領先廠商的逆變器一同被整合進“天合智能優配”。據介紹,“天合優配”是天合光能針對大型電站開發的智能光伏解決方案,覆蓋地面和水面等應用場景。加上集成各類軟件算法提高系統發電量和穩定性,根據測算,“天合智能優配”提升發電量最大可超過30%,度電成本下降超過10%。
印榮方透露,此次收購為全現金收購。收購完成后天合光能獲得Nclave公司51%股份。2018年是天合智能優配在全球市場的導入期,市場需要一個認識過程。對于明年,天合智能優配的銷售目標是不低于組件銷售的30%。
印榮方認為,光伏行業的未來不再作價格競爭,而會做價值競爭。價格競爭時代拼到最后就是拼原材料,但光伏發電系統需要維持25年至30年穩定運行。“未來銷售模型都會產生變化:賣的不是價格,而是LCOE(系統度電成本)和IRR(內部收益率)”
云南建水300MW大型地面電站
光伏產業持續火熱,企業應主動做些減速行為
2017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量高達53.06GW,同比增長53.62%。這一單年新增裝機超過德國20年來的累積光伏裝機總量。從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末,全行業的擴產消息不絕于耳。有一種擔憂認為,這可能導致2011年左右的光伏制造業過剩情形重演。能源主管部門也釋放信號,今年將嚴控光伏發展規模、預防產業過熱。
“一個市場經過了從2013年到2017年持續的高速發展,一定會存在一個窗口期,需要做些調整。這個事情不在今年發生,也會在某一個時間發生。作為市場參與者,需要理性地判斷市場發展階段,即使市場不減速,自己也需要主動做些減速行為。”印榮方稱。天合光能已經對眼下的情形已有所警惕。對沖市場風險的方法之一,是在全球市場作平衡配置。
印榮方認為,光伏擴產其實是一種新興產業的迭代,不是壞事。未來三年的主流技術都已在市場上出現了,哪種更有經濟性,便更容易走向市場。“原來光伏企業的戰略往往比較單一,現在出現了差異化發展。企業在二度擴張中尋找自己的戰略定位,有助于促進產業的二次轉型。”
十多年來,中國光伏廠商經歷了從專注產業鏈分工到垂直一體化、上下游通吃,又從垂直一體化回到分工的過程。垂直一體化究竟好不好?如今又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
垂直一體化最早由天合光能提出。2004年,天合光能走差異化競爭戰略,實行從生產單晶硅棒、硅片、電池到高質量組件和系統安裝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布局。后來發現垂直一體化是個包袱,于是走向了以電池組件為核心的模式。
“一體化究竟好不好?大家一直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取決于自動化程度。自動化程度越高,對一體化是有利的。現在光伏行業的自動化條件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有待市場去驗證。”印榮方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