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軌道交通新聞
制造業外遷謹防“坑”“九”字工業園現象需了解
星之球科技 來源:自動化網2017-11-27
我要評論(0 )
近日一則一個比房地產更可怕的泡沫將席卷中國,一觸即破!引發網絡熱議,報道說,毋庸置疑,房地產是個很大的泡沫。但在今天的中國還有一個比這大得多的超級大泡泡——...
近日一則“一個比房地產更可怕的泡沫將席卷中國,一觸即破!”引發網絡熱議,報道說,毋庸置疑,房地產是個很大的泡沫。但在今天的中國還有一個比這大得多的超級大泡泡———那就是遍布各地大大小小的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文中提到反思工業園區的出路在何方?其實,對于園區里的制造企業,他們的出路在哪里?企業轉型升級中如何選擇優質工業園,避免進入外遷“陷阱”?這是關系到中國智能制造的非常重要的環節!
文章“九”字形容工業園現象——驚、荒、超、耗、因、苦、虛、假、圈
驚——幾萬個工業園區。全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285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40906個鎮鄉級行政區劃單位,10年幾個 地方沒有熱火朝天的搞“經濟開發區或者工業園區”!?一般幾萬畝、大的幾十上百萬畝、小的也有好幾千畝。全國加起來那是啥子概念啊!?
荒——工業園區大多空置。但你走遍全國實地考察后,定會是痛心疾首:到處是蒿草叢生、到處是鴉飛不過的鬼業園區,真實的閑置率、空置率遠遠超過了你們的預期。
超——所謂的“高瞻遠屬”。很多企業是老的廠房生產都還沒有飽和,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或高瞻遠矚到開發區或工業區圈上一大片地建產能是以前5-10倍規模的新廠區。
耗——結果:耗著。生意遠遠不是開初預期的那樣理想,要不一直閑著,要不就干脆空置著連圍墻都懶得建,就那樣更政府和銀行耗著。
因——工業園區利益鏈。那他們為何要那樣做呢:1、地方政府要政績GDP;2、地方官吏貪污腐敗,好吃回扣;3、企業資金困難、好借此機會向銀行貸款;4、銀行相關管理者為了吃回扣和沖業績。
苦——進駐企業苦不堪言。現實狀況呢:1、企業業績遠不如預期,盈利不升反降;2、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利息保護、同時被回扣、傭金、各種費用和稅收壓得喘不過氣;3、企業只好以難為難,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清算將各種固定資產抵押給銀行脫身或者干脆將資金挪用去炒房或見效快的娛樂行業。
虛——欺瞞虛報成主流。實地考察例證:
1、成都郊縣一個大鎮大概總計有8-9萬人,該鎮此前已經有了一個工業園區大概3萬畝,借力2008年地震后的東風又開始搞了一個10萬畝的開發區。快6年了,對外宣稱有170多家企業入駐投產產值60個億。
而據實地了解的真實狀況卻是:修了圍墻掛了牌牌的企業也就96家,真正里面在生產有員工(超過30人的)才17家,而實際的產值呢不太準確,但可以肯定就按他們自己報的也絕對不會超過5個億。
整個園區是10萬畝地啊,空蕩蕩的連鬼都害怕!好多企業只是領導來檢查或銀行來考察時偶爾象征性的生產熱鬧一會。
你們說這樣大的代價、這樣大的維持成本何時是個頭啊。企業老板的心態就是把假賬做到位、盡量多貸款,大不了破產打包還給銀行和政府。
2、資陽的一個縣也是在2009年搞了個15萬畝的工業園區,去年上報園區產值30多個億而實際有的說3個億、有的說8000萬,反正就是加起來也沒有4個億。
真實所看到的場景就是到處是雜草和空地、好點的修了圍墻、優秀的建了廠房(但從窗戶看里面沒有打水泥地坪)、若哪家有工人在生產那可就是“國寶熊貓”了。
至于貸款呢,早就拿去買房、其它或土豪掉了。歸還貸款想都沒有想過,給點利息就是上帝了。用一位老板的話說,銀行想咋就咋吧!反正我們是沒有辦法了,大不了找政府把我關起來但還是沒錢。
假——假公濟私放衛星。這樣的狀況太多太多了,這就是全國幾萬個開發區、工業區大多數生存狀況的縮影。企業、銀行、地方政府相互綁架,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拖、賴、混,熬一天是一天。只要不在我的任期出問題就好。 這是很恐怖的造假:一般浮夸都是10-20倍啊!你說我們統計局的數據水分會有多高。
圈——包裝上市或轉商業用地?
比如有個我熟知的企業,拿地約200畝實際花了2000萬、各種關系費用花費400萬,銀行貸款8000多萬、后來又高息借了近2000萬。每年利息支付 大概就要1200萬、關系打點及其它支出保守算也要300多萬,可這個企業進園區都4年多了年營業額還沒有突破4000萬毛利還不到400萬。你說他咋 辦?老板的出路就是等待和耍賴,反正他也沒有辦法了。他還有一個幻想就是:包裝上市圈錢或等待轉化為商業用地(推到蓋房子賣)。你說可能嗎?!
制造企業外遷如何選擇優質、合適的工業園?
1、工業園實質是一個產業集群從產生的形式來看可以分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形成,前者是企業自發集聚,如硅谷;后者是政府推動,中國的工業園絕大多數都屬于后者,即政府規劃用地,通過政策優惠來吸引企業入駐。因此中國工業園園都刻上了深深的政府烙印,政策自然成了重中之重。選擇工業園的時候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要了解,大概會涉及:土地優惠、資金支持、稅收減免、人才吸引、企業孵化、創新服務、融資扶持。
2、優質工業園中的企業特征是在地理上接近,行業相近或處于產業的上下游。這樣做的好處是降低生產成本,加強企業間人力、物力、技術和知識的交流,此外集群內的研究機構、高校與企業的互動有利于“產學研”的結合。
3、選擇有效的工業園和側重于原本就比較有優勢的集群,促進其內部的知識利用效率。
那么如何評估工業園的政策對于企業產出及創新有什么影響呢?
工業園內的政策最好是以搭建平臺為主,為企業做好服務工作,促進產業園內知識的傳播,如果一味地直接干預企業行為有時候只會適得其反。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常用的辦法就是“雙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DID)或者“傾向評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一篇是兩位日本經濟學家 Junichi NISHIMURA, Hiroyuki OKAMURO利用雙重差分法DID分析了日本政府2001年的產業集群計劃(Industrial Cluster Project)對企業的影響,作者發現,參加該項目并接受間接性資助有利于企業擴大自己的“產學研”網絡,這種間接性的資助對企業的產出以及創新都有積極的影響,而直接性的研發資助對企業的幫助效果并不明顯。
另一篇文章 Oliver Falck, Stephan Heblich, Stefan Kipar, 2010, Industrial innovation: Direct evidence from a cluster-oriented policy,作者使用了三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in-differences)評估了1999年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集群政策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政策的確有幫助作用,比如有利于企業擴大與公共科研機構的合作,雇傭到更好的研發人員,但同時卻降低了企業的研發投入。
中國工業園出現了所謂的“擠出效應”(crowed-out):政府的補貼導致企業對研發投入的意愿降低,從而減少這方面的投入。對于上市企業來說,政府的補貼會擠出企業的研發投資,到后期才會逐漸保持平衡。
中國比較成功工業園或者說產業集群如北京中關村(IT、通信、生命科學);深圳(高科技、制造業、物流);上海(制造業、信息通訊、生命科學等);蘇州(制造業、信息技術等);徐州(服務業、能源、制造業)。(來源:網絡整理)如有講述的不合理的、不正確的地方,歡迎指正和致電!我們將及時修正!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