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骨科學是一門新興的前沿交叉學科,目前的研究成果及臨床的初步應用已顯示出其重要的臨床價值與發展前景。在我國,個性化內植物技術及其他數字骨科技術的熱度近年來正持續發酵,而3D打印是數字骨科技術近期發展最快、應用前景最為誘人的方向。
2014年5月17-18日,第八屆上海國際骨科前沿技術與臨床轉化學術會議上,光韻達-交大晟燁聯合醫學工程部首席科學家王成燾教授著重介紹了與光韻達簽約合作運營上海光韻達三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醫學工程部與推廣醫療服務云平臺的情況,通過“云服務平臺+軟件+3D 打印”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將3D 打印的醫療業務迅速做大做強。王成燾教授并在會上發表了《個性化骨科植入物及信息技術》、《個性化內植物--從設計到生產》等學術演說。
合作背景:
根據公司2014年5月15日發布的公告,為各方發揮各自專長、優勢互補,共同探索3D 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推廣,公司與上海晟燁及王成燾教授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各方經友好協商,就整合各自優勢資源成立“聯合醫學工程部”一事達成框架性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公司計劃于2014 年在光韻達三維科技內部成立“光韻達?交大晟燁聯合醫學工程部”。醫學工程部與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臨床轉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聯合研究所,并推舉王成燾教授為醫學工程部與聯合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于雙方的職責分工,各方在醫學工程部內將秉持“發揮強項、各負其責、共同經營、利益共享”的原則開展工作。
上海晟燁依托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臨床轉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為各類醫院提供基于數字醫學影像與3D打印技術的醫學工程服務,目前已經為全國100多家醫院提供臨床服務,累計完成相關病例的研究與應用7000多例。上海晟燁擁有十年3D打印醫學服務的臨床經驗與相關技術;擁有硬組織外科領域的技術影響及組織醫工合作項目進一步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的實力;擁有相關的數據庫和軟件;擁有上海交通大學相關學科的背景支持。
王成燾教授則現為數字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臨床數字技術學術帶頭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生物制造分會副理事長,上海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榮譽理事,康復研究會副會長。近30 年致力于工程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人體骨肌系統生物力學與生物摩擦學;臨床數字技術,包括虛擬手術、手術導航與機器人、系統集成與數字化手術室;骨外科植入物,包括人工關節、人工骨及其生命化技術等,科研成果多次獲獎。
此次合作,公司將借助上海交通大學技術團隊在醫療領域多年以來積累的服務經驗,借助王成燾教授的學術地位、技術經驗及個人影響力,通過整合上海晟燁(軟件、人才以及醫院)以及光韻達(硬件、技術以及產業化能力)各自優勢資源,力爭實現短期內切入醫療3D 打印技術應用與工程服務領域的目標,提升公司技術實力,并在醫療領域樹立高端、專業的品牌形象與行業地位。隨著后期各方順利、深入的展開合作,進一步提升公司整體收入和利潤,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促進公司 3D 打印業務的多層次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