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機蘊藏著改變制造業形態的可能性。3D打印引發的生產競爭不僅影響著制造業,還波及到物流、售后服務等許多領域。不久前,筆者走訪了利用3D打印機培養設計部門悟性的本田開發現場。
可以自由使用6臺3D打印機
本田技術研究所汽車研發中心位于日本埼玉縣和光市。這里主要集中了本田的設計部門,全球的本田汽車的設計都是在這里誕生的。設計以毫米為單位反復調整,直到最終敲定。這個過程采用了3D打印機等許多最新的設備。
這里是開發本田未來的支柱,也就是幾年后的新車的現場。這樣的現場無疑充滿了緊張感,為了幫助肩負重任的創作師們放松心情、發揮創造性,本田特意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空間。
這是位于設計室一角一個小房間。在這個擁有一堵十分惹眼的紅色墻壁的70平方米的空間里,放置著6臺3D打印機和1臺激光切割機。設計室室長木越由和說:“我們希望員工能在這里體驗被動工作之外的制造樂趣。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就不會產生新的創意。設置這個房間的目的是激發大家的創造性。”
該研究所2013年購置了6臺3D打印機,讓員工在進行自由創作時使用。從基恩士的1臺高達數百萬日元的機型,3D Systems的1臺10萬日元左右的普及機型,全部被列入設計室的預算。那么,員工使用這些設備來制造什么呢?本田并不要求制造的物品一定要與工作有關,可以制作送給即將退職的前輩的禮物,也能制作自己感興趣的成型品,沒有什么限制。畢竟設置這處空間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讓員工自由發揮。
包括自己制作原本要委托其他公司完成的試制品在內,3D打印機通過改變制造現場,成為熱點話題,但不只是制造現場,對于制造之前的想象力的強化,3D打印機也功不可沒。
找回本田的DNA——“三現主義”
年輕人能熟練使用3D CAD等數字工具,但也有什么都靠數字的毛病。因為制造和加工已經建立起了專業人員分工協作的體制,所以,獨立思考、親手制造這種從頭到尾全盤思考的制造文化也越來越淡。
本田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提出了“三現主義”,使本田成長為笑傲世界的制造業企業。三現主義指的是“現場”、“現物”、“現實”,本田一直通過三現主義告誡員工,解決課題不能靠紙上談兵,重要的是去到現場、了解現場、掌握現實情況。本田宗一郎生前每天都要去開發現場,與員工圍坐在一起進行交流。在本田一直保持著這種當場指出發現的課題、現場與高層聯手進行開發的傳統。
木越室長回顧說:“在我進公司的時候,還有設計師親自參與制造的企業文化,但隨著分工化和數據化的實現,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樣的文化逐漸淡去了。”
如今,汽車行業的開發競爭愈演愈烈,企業必須要縮短開發期。依靠數字工具的普及,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成為現實。過去反復試制進行檢驗再調整要花費大量時間,現在得到大幅削減。但這不免令本田產生了擔憂:創作師的創造力是否會因此而降低?而該公司用來打消這一擔憂的方式,就是利用3D打印機。
設計室主任研究員澤井大輔說:“經常能看到分屬不同小組的員工一起從事創作活動。大家在這里結識新朋友,產生了新的創作欲望。”
使用3D打印機這種新工具來做點什么吧,能夠天馬行空般開展制造的空間還讓分工協作的員工重新凝聚在了一起。
提高效率,開拓創造性。雖然這兩點有時是對立的,但倘若不能兼顧,在未來的制造行業恐怕將難以取勝。即使出現3D打印機等新的設備,人也只是在操作設備而已。運用3D打印機并不能改變一切,但便利的新設備的登場,也意味著一些傳統文化的流失。提高創造力、爭創新型制造。保持數字與模擬的平衡,就是本田給出的答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