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也許你對這一名詞已比較眼熟,但認為離現實很遙遠。其實不然,這一技術如今已來到我們身邊,并展示出了它神奇的一面。昨日,市中心醫院透露,該院創傷骨科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一個因車禍致右側髖臼粉碎性骨折的骨盆模型,并且根據這個模型,制定出了科學、安全的手術方案。據介紹,這也是株洲市首次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
【起因】
髖臼粉碎性骨折復位困難
醫生:何不用3D打印技術來幫忙?
7月初,邵東小伙小軍(化名)不幸在高速公路上遭遇了一場車禍,右側髖臼粉碎性骨折。近日,他被親人送到了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就診。
該院創傷骨科主任張錫平說,小軍骨折移位復雜,手術難度大,在手術中進行復位比較困難,且很可能出現出血過多等情況。此外,必須要對移位骨折進行解剖復位,才能預防術后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
該采取什么方法讓手術更安全?經過反復考慮,張錫平有了想法:“現在很多領域應用到了3D技術,何不使用這種技術輔助手術治療?”
張錫平說,他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因為了解到3D打印技術已在北京、上海等地有成功應用于醫療領域的先例。
【實施】
3D打印技術到底如何輔助手術治療?
“復制”一個患者的骨盆用來“練手”
那3D打印技術到底是如何輔助手術治療的呢?
張錫平說,他們首先將小軍的骨盆CT掃描數據處理后發送到3D打印廠打印出1:1比例的骨盆模型。這個骨盆模型,與小軍體內的一模一樣,包括受傷的位置。“通過模型,我們能非常清楚的了解骨折的類型、移位程度及方向。”
然后,根據模型,張錫平和他的團隊制定了最合適、最有效的手術方案,比如手術從哪里“切入”、復位方法以及鋼板形狀、弧度、長度及螺釘植入方向、長度等。
最后,在3D打印技術的輔助下,手術成功實施,術后X線顯示骨折復位非常完美。據介紹,3D打印應用于醫療領域在株洲市還屬首次。
【效果】
手術成功實施,時間縮短了一個多小時
“在國外,術前醫療模型的使用已有很多年,在中國,隨著技術的成熟,北京、上海等大醫院也已將此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張錫平介紹,術前醫療模型的使用,可提高醫療手術精確度,讓醫生能更直觀地看到患者骨折損傷狀態,從而優化手術方案。
張錫平還說,有了3D打印技術的輔助,整個手術時間也減少了,比往常的手術縮短了一個多小時,而且手術中出血情況也減少了。“以前手術過程中,我們是邊做手術,邊摸索,現在有模型可以提前‘演練’,在手術中也就更有底了。”
患者也能看到精確傷情,醫患交流更順暢
“有了這個實物模型,我們可以精確地知道患者的骨傷程度,以此進行手術方案設計,并且能讓患者和家屬對損傷程度一目了然,便于醫患溝通交流。”張主任說,這個技術的應用對于緩解醫患關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項技術雖然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醫療技術,但作為傳統醫療技術的有利補充,能為大多數患者提供“私人定制”。
【科普】
3D打印技術是怎么造物的?
3D打印又叫累積制造技術,是一種利用計算機的數字模型為基礎,使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或者其他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堆疊累積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與傳統的機械制造主要通過削除材料完成產品的方式不同,3D打印可以簡單地做成以前很多不太可能或者復雜無比的產品。
打印一個骨盆要多久?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門診“觀摩”了下小軍的“骨盆”。這個“骨盆”為乳白色,質地比較硬,表面很粗糙,仔細一摸,還可以感受到有細細的紋路。
為小軍3D打印骨盆的深圳某公司負責人袁曉茂告訴記者,院方將小軍的CT影像數據在沒有被壓縮和損傷,且保證完整的情況下,發送給公司,公司由專門的工程師進行數據處理,處理數據的過程可能需要十多個小時,甚至二十個小時,然后將處理出來的數據輸入電腦內,再進行打印,模型最后在打印機中成型“出爐”。整個過程需要三天左右。模型越大,處理起來的時間將會越長。不過該公司并未透露材質是什么。
【展望】
未來或可打印一個可以直接移植的人體器官
3D打印已經廣泛用于臨床。比如打印假牙,或者完美吻合的牙套。2012年,日本的Fasotec公司開始提供腹中的胎兒的3D打印模型,可以讓父母提前看到真實的孩子形象。
而該技術用于臨床的最終目標是:打印出完整存活的器官以供移植所需。
3D打印不光能打印器官,有朝一日也可以提高或者加強人類的能力,就像電影《機械戰警》一樣。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地使用水凝膠和小牛的細胞打印出一個人類的耳朵,在這個耳朵中,加入了由銀納米顆粒做成的電子天線。這個傳感器可以接收人類耳朵聽不見的頻率。也許有一天,我們就可以裝上這個耳朵,成了傳說中的順風耳。
此外,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筑、工程和施工、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槍支以及其他領域都已有所應用,并有望發揮更大作用。
3D打印已經廣泛用于臨床。比如打印假牙,或者完美吻合的牙套。2012年,日本的Fasotec公司開始提供腹中的胎兒的3D打印模型,可以讓父母提前看到真實的孩子形象。
而該技術用于臨床的最終目標是:打印出完整存活的器官以供移植所需。
3D打印不光能打印器官,有朝一日也可以提高或者加強人類的能力,就像電影《機械戰警》一樣。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地使用水凝膠和小牛的細胞打印出一個人類的耳朵,在這個耳朵中,加入了由銀納米顆粒做成的電子天線。這個傳感器可以接收人類耳朵聽不見的頻率。也許有一天,我們就可以裝上這個耳朵,成了傳說中的順風耳。
此外,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筑、工程和施工、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槍支以及其他領域都已有所應用,并有望發揮更大作用。#p#分頁標題#e#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