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3D打印機不是“神器”
正在青島舉辦的“2014世界3D打印技術博覽會”上,來自海內外的3D打印技術研發和生產企業向外界展示了最新的應用成果,受到人們廣泛關注。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提醒:“3D打印技術的應用仍存在很多局限性,不能將3D打印機過于神。”
記者在“2014世界3D打印技術博覽會”現場看到,一些企業展出了精巧的運動鞋、剃須刀、電吹風甚至自行車等由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成品。這些成品不僅外觀、內部結構和人們常見的實物幾乎一樣,而且在分別安裝上鞋帶、電線、刀片等配件后,就可以直接使用。
從事3D打印機生產和銷售的青島奧德萊三維打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軒向記者展示了一只用最新的材料打印出來的運動鞋。“除了鞋帶之外,其余部分都是直接打印出來的。”張軒說,打印這只鞋需要的材料成本只有40元。
在博覽會的不同展區,一些3D打印企業向記者介紹了3D打印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可以廣泛運用在醫療衛生、工業制造和文化創意等領域,未來還有望進入家庭,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3D打印服務。
據羅軍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3D打印技術走過了30年的歷程,在技術研發和生產方面已初具規模,同時也逐步打開了市場。總體來看,3D打印機主要分為大眾消費級、工業級和生物工程級三類。“2013年世界3D打印行業的產值約200億元,我國3D打印行業產值約為20億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3D打印的普及率正迅速提高,市場需求也顯著上升。”
不過,羅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當前3D打印技術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但不少人對該技術的認識存在誤區。
羅軍說:“人們現在對3D打印技術存在很多誤解,把這一技術過于神化。它不是萬能的,不是什么東西都能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也不是什么東西打印出來就能用。3D打印是一項前瞻性的技術,對它的作用既不能忽視也不能過分夸大。”
羅軍認為,3D打印與傳統制造業并不是對立關系,也不能替代傳統制造業,而是后者的一個關鍵補充,尤其是在工業設計領域,借助3D打印技術能起到節省成本和縮短時間的作用。
“3D打印仍面臨應用市場的限制,如何將3D打印技術更好地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需要更好的突破點;可以運用的材料也很有限,這是當前3D打印面臨的最大障礙。就目前而言,3D打印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羅軍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