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人員站在一個圓形轉盤上,大約5分鐘,掃描儀完成對他的3維立體掃描。另一邊,與掃描儀相連的電腦上,模特3維立體成像已經同步形成。隨后,經過簡單圖像處理,圖像被傳輸到一旁的3D打印機上。這臺3D打印機宛如一面紅色的臺式梳妝鏡大小,塑膠原材料在經過200攝氏度高溫的噴頭時被融化,并被一層一層打印出來。大約2個多小時以后,以那位工作人員為模特的5厘米高半身像模型就完全打印成型了。
這就是奇妙的“3D打印”。
今天的開篇,記者帶您走進中科院云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以下簡稱“云計算中心”),探秘3D打印機在東莞的自主研發情況。
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的楊永強教授正在介紹3D打印技術前景
中科院云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演示3D打印
3D打印機打印出的人偶和產品樣品
3D打印機正在打印樣品
3D打印的“東莞胎動”
早在4年前,3D打印研發就已經被列入位于松山湖的“云計算中心”最重要的項目列表中。
“當時,我們的研發在北京和東莞兩地同時進行著。歷時大約一年多。” 云計算中心自動化東莞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朱鳳華,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他說,借助中科院的力量,東莞的“3D打印”研發起步,可謂和北京同步。
4年后的今天,在云計算中心展廳,朱鳳華們自主研發的第一代3D打印機“開物II號熔融沉積型3D打印機”正在精密地運作。
一位工作人員自動請纓當起模特,他站在一個圓形轉盤上,大約5分鐘時間,掃描儀完成模特的3維立體掃描。
與掃描儀相連的電腦上,模特的3維立體成像已經同步形成。隨后,經過簡單圖像處理,圖像被傳輸到一旁的3D打印機上。它宛如一面紅色的臺式梳妝鏡大小,塑膠原材料在經過200度高溫的噴頭時被融化,并被一層一層打印出來。大約2個多小時以后,模特的5厘米高半身像模型就完全打印成型了。
“凡是能夠通過計算機三維設計出的東西,都能利用3D打印機制造出來。”朱鳳華說。在這臺3D打印機的桌面上,白色的人像模型,黃色的杯子以及一個網狀的裝飾品都被陳列其上,逼真但略顯粗糙。那個最普通不過的杯子,售價大約需要30元。
“第一代產品,精度稍顯粗糙,市場應用范圍比較小。”朱鳳華說,它能打印的產品比較少,實用性不夠;與傳統生產方相比,它所生產的產品市場競爭力也較弱。
而這,正是“3D打印”在早期研發路上“東莞胎動”的一個縮影。“3D打印”早期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
年內或量產,售價不超3萬
在第一代3D打印機隔壁,陳列著朱鳳華們自主研發的第二代產品:天工II號數字光處理3D打印機。
記者了解,這是基于數字光處理技術(DLP)的3D打印機,云計算中心在這款機器的研發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3D打印對制造業帶來的沖擊和改變,更多是從這一臺打印機真正開始的。”朱鳳華解釋,與第一代產品相比,二代產品的精度更高了,市場應用的范圍變廣了,市場化量產的可行性大大增加。從概念上來說,它與第一代產品沒有太大區別,但就細節技術而言,它變得真正實用了,打印出來的產品也更加實用起來。
記者現場觀察,第二代產品的大小,宛如一臺普通打印機大小。東莞的3D打印技術,可謂走在了國內前列。由于完全使用國內材料生產,一臺3D打印機的售價不超過3萬元。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它的價格優勢,快速占領家庭市場,讓3D打印機走進家庭桌面。”這是云計算中心在東莞的一份野心和信心。
公開資料顯示,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目前已形成由眾多年輕3D打印企業組成的聚集區,他們制造出可放在個人電腦桌上的3D打印機,并將價格降至2000美元以下。利用這些開源技術,技術發燒友也能DIY出個性化的3D打印機。盡管3D打印機精度要求不高,但追求快捷、低成本的客戶群,大大促進了其商業化的發展。
“現在,我們的產品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有望在今年實現量產。”朱鳳華透露,在北京,該款產品已經開始小規模量產,量產規模目前大約在100臺以內,主要購買群體為設計師或者3D打印技術愛好者等。
他透露,東莞的量產過程將計劃和企業合作,預計量產規模將達到千臺以上。屆時,莞產3D打印機將正式開始產生利潤。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