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北京納米電子材料檢測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并啟動運行。這一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推動印刷電子行業的技術和產品標準化,使產業發展能夠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對話。作為新興行業,印刷電子目前具體發展情況如何?印刷業又有哪些機會和表現?《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了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宋延林。
《中國新聞出版報》:印刷電子行業有怎樣的發展空間?
宋延林:印刷電子行業的發展空間是與電子器件市場空間以及自身技術進步相關的。傳統書刊印刷局限于書刊和報紙,市場空間受到電子出版物的沖擊。印刷電子則不同:如以印刷電路為方向,可以發展射頻識別技術,延伸到物聯網領域;印刷到太陽能電池上,則可進入新能源行業;如果進入柔性顯示、智能包裝等領域,則涉及手機、電視、電腦等多種產品。因此,印刷電子的發展空間巨大。
《中國新聞出版報》:印刷電子與傳統電子制造行業相比,優勢何在?
宋延林:印刷電子的明顯優勢是環保。印刷電子是增材制造的過程;而傳統電子制造行業則是減材制造的過程。印刷方式印制電路,從原理上摒棄了曝光刻蝕環節,這就避免了過多廢棄物與污染的產生。成本上的優勢要考慮兩方面:從原材料使用上看,印刷電子的成本一定會很低,但因為傳統電子制造行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在生產規模上比較大,設備投入也許早已收回,因而價格也可以降到很低;從未來發展趨勢上看,通過材料變革一定會影響到產業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因而在未來電子器件向輕、柔、薄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印刷電子必將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優勢。
《中國新聞出版報》:印刷電子給印刷業帶來怎樣的機會?
宋延林:印刷行業最近幾年雖然受到電子出版物的沖擊,但還是有廣闊發展前景。我們提出要實現印刷的“綠色化、功能化、立體化、器件化”,這就離不開印刷電子技術的應用。
《中國新聞出版報》:傳統印刷企業進軍印刷電子的優勢與劣勢是什么?
宋延林:與印刷業常年打交道的行業是新聞出版行業,而印刷電子面對的是電子產品行業,印刷業與其不是上下游行業。另外,印刷企業普遍規模不大,很難有相關的技術積累。但中國印刷企業非常多,各個小企業可以不同程度嘗試新領域,比如印刷射頻識別天線,這是馬上就可以去實現的。
《中國新聞出版報》:目前印刷電子領域有影響的參與者有哪些?
宋延林:國際上比較有影響的如韓國的三星、LG公司,美國的杜邦,德國的漢高,日本的住友化學等公司。它們基本都在做包括材料、設備在內的系統工藝;國內發起的全國印刷電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目前有北京印刷學院、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中科院化學所等單位參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