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防護服,戴上衛生帽,套上鞋套……進入浪潮華光光電子公司科研實驗室的程序復雜而不茍,對夏偉來說,一切早已習以為常。
在一顆米粒大小的激光器上騰轉挪移,其精度要求比操刀手術更甚。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后,這位浪潮華光的技術總監與同事們一道,為該公司拿下了世界級的產品,“世界上每兩個紅光激光器中,就有一個產自浪潮華光。”
從外延爐一直延伸到應用系統,長久以來,這個中國LED行業龍頭企業表現出對全產業鏈的強烈興趣,“外延爐—外延片—芯片—器件—應用系統”的LED產業鏈已經布置完成。
缺哪兒補哪兒
隔著玻璃,只見幾臺大型的爐子在運轉。“我們的外延爐溫度可以達到1000多攝氏度,它加工得到的薄片就是外延片。”外延片是半導體照明產品中芯片所用的原材料,是由很多物質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生長出來的。因此,生長外延片的外延爐是最為關鍵的設備。
該公司使用的外延爐均采購自德國和美國兩家最權威的外延爐生產廠商,一臺就需要2000萬元左右,而該公司就擁有18臺外延爐。“公司擴建時,濰坊高新區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我們每買一臺外延爐,濰坊高新區就給我們補貼50%。”該公司負責人介紹,濰坊高新區的財政補貼對于企業的發展幫助非常大,讓企業有能力盡快擴大產能實現發展戰略。
真金實銀支持企業擴張,這一次,“政府之手”對市場行為的介入恰到好處。添了羽翼的大鳥總能一飛沖天。在世界知名LED專家劉恒博士的帶領下,這家公司最終打造出自己的56片藍光外延爐,沖破美、德壟斷,將自主產權緊握手中。
實際上,在濰坊高新區戮力打造LED全產業鏈條的設計中,“缺哪兒補哪兒”或者“使強者更強”都在決策者的運籌之中。千億鏈條雄心
引進美國Veeco公司主要研發人員劉恒博士,創辦濰坊綠種子科技公司,打造世界單機產量最大的56片藍光MOCVD,實現重大裝備國產化;引進孫遜運博士創辦的星泰克微電子材料公司,實現高硅光刻膠關鍵半導體材料的研發生產;引進中央“千人計劃”人才孫曉東博士高端LED熒光粉和高效發光材料項目;引進中央“千人計劃”人才趙耀華博士的LED高效散熱器項目;與中央“千人計劃”人才史國均博士就高性能有機硅、白光光源等項目進行洽談,均已經取得實質進展。
自2004年開始涉足LED產業,濰坊就舉全市之力支持發光產業的發展。在引才之外,還需要“金元戰略”。濰坊高端產業發展基金、外延爐引進政府補貼1000萬元、LED產品政府采購、集群內不同企業產品的首次配套政府埋單、政府的高端產品推廣機制、1300引才工程、加快新興高端產業發展意見等,無不體現了濰坊市政府對集群發展的重視和不遺余力的扶持。
作為全國第一個LED照明全覆蓋的高科技園區,濰坊高新區近年來的動作頻仍,踐行著該區打造“外延爐—襯底—外延片—芯片—器件—應用系統”的千億級產業鏈條決心。
按照“產業鏈式集群發展”的思路,千億LED產業鏈并不是近年來濰坊高新區的唯一手筆。結合自身優勢確立方向,政府和企業之手聯手,該區在新裝備產業、高端功能性材料產業、微電聲產業、光伏產業、生物醫藥的千億規劃上都邁開了實質性的步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