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7日獲悉,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東京大學準備從今年秋天開始一項新研究課題,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人體內形狀最復雜的耳軟骨,然后再注入iPS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讓人耳再生。10年后該技術研究成熟后將推向臨床,為那些先天耳部發育不全的患者進行人造耳移植,給他們帶去福音。這是世界再生醫療史上首次將iPS細胞和3D打印這兩項最尖端的技術相結合。目前,治療耳部發育不全的辦法主要是移植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軟骨。一旦該課題研究成功,將大幅減輕患者的負擔。
該課題受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助,由京都大學的妻木范行教授和東京大學的高戶毅教授聯合主持。課題的目標是爭取在10年后能夠用這項技術為小耳癥患者移植人工人耳。目前,小耳癥的移植手術需要取出患者本人肋骨上的軟骨部分,然后再制作移植用的軟骨。但人耳的軟骨結構和輪廓極為復雜,人工制作仍然無法呈現其細節部分。同時移植手術后,患者還需要承擔肋骨變形的風險。
在該課題的臨床研究上,研究人員們先將患者的正常一側耳朵利用CT拍攝下來,將數據輸入到3D打印機中。之后利用合成材料打印出細節完美的耳朵輪廓。之后,在成型的輪廓中注入由iPS細胞制作出來的軟骨細胞使其再生,完成后移植到相應部位。
本月19日國際上首次認可iPS細胞的臨床研究,因此人們對iPS細胞在再生醫療領域中的應用抱有極高期待。但是,如何復原各種人體臟器的形狀成為一大難題。妻木教授說:“為了利用iPS細胞讓人耳和各種其他臟器再生,預計今后3D打印技術的應用將更加活躍和廣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