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技活動周現場,3D打印機引來小朋友尖叫
10小時打印出高約8厘米的圓頂建筑物
當你看見一個袖珍版的建筑物被立體打印出來,不要過分驚訝。從理論上講,只要你建好模型數據,就可以根據數據打印出不同形態的固體實物。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等待,3D打印機甚至可以打印出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人”或是一個微型地球……
3D打印機
第一步:建模
把建筑物的立體數據輸入電腦
第二步:確認打印
3D打印機根據數據打印出立體實物
動作捕捉儀
演示:身穿特殊服裝的表演人員站在投影儀前,一舉手、一踢腿、一轉身,投影儀上的虛擬人立即同步顯示表演者做出的每個動作原理:特殊傳感服在人體17個關節處裝有傳感器。當穿上這套衣服后,一旦人體關節進行運動,傳感器立即就能捕捉到每個動作
醫療行業經常用缺點是“動作太慢”
昨日,成都市2013年科技活動周的重點活動之一“科技服務生活大游園”活動在東郊記憶進行預展。此次科技展分為科技產品區、互動體驗區、科普知識區、模型標本區等不同區域。其中,科技產品區最為吸引眼球。“哇!”從科技產品區3D打印展品處傳來小朋友驚訝的呼聲,一個高約8厘米的圓頂建筑物被打印出來。
將袖珍建筑物輕輕拿在手中反復觀看,小朋友好奇地問道,“打印機打出來的,怎么不是紙,而是一個真正的模型?這應該是模型機吧?”參展的企業技術人員向小朋友解釋,“因為這是3D打印機,所以它打印出來的是可以觸摸的、立體的實體物品,而不是一張平面的紙。”
盡管3D打印只需幾個步驟便可大功告成,可實際上,真正把3D打印從科學概念變為真正可實際運用的技術,整整歷經了兩個世紀。所以,從事這一行業研究的人們,形容它是“上上個世紀的思想,上個世紀的技術,這個世紀的市場”。“它除了好玩以外,最厲害的是可以為人類健康效勞。”技術人員普及著3D打印機的應用范圍,醫療行業是經常用到它的領域,外科醫生可以根據這項技術制作出病人需要手術部位的實體模型,“國外有一位老人的下顎骨就是3D打印產品做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了3D打印產品做人體骨骼的病例。”“那能不能打印一個‘我’出來?”現場有小朋友問道。技術人員笑著告訴小朋友,“雖然它打印東西的確厲害,但就是做事太慢!就這個不到10厘米高的建筑物,它可是花了整整10個小時才打好呢。”技術人員說,國際上的科技專家正在努力使3D打印機變得造價更為低廉,精密,用時更為節約……聽著3D打印機未來技術革新后的質變,小朋友開始幻想著自己擁有一臺3D打印機后的情形,“只要給我足夠的時間,我可以打印一個微型地球出來。”
揭秘>>>
打印出立體實物 原來是“墨水”不同
在專業領域,3D打印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快速成型技術”。只要你建好模型數據,就可以根據數據,打印出不同形態的固體實物。
究竟是什么“魔法”,使打印出來的物品成為立體實物而非平面圖紙呢?技術人員解釋說,“魔法”的秘密就是,打印機使用的“墨水”不同。原來,當3D打印機開始“噴墨”時,打印機噴頭會將一層液體感光樹脂噴涂在鑄模盤上,在紫外線的處理下,液體感光樹脂開始凝固,然后像砌房子一樣,一層層開始堆疊,最終形成不同的固體實物。
穿上特殊外衣 計算機復制每個動作
科技產品區,一位身穿特殊服裝的表演人員站在投影儀前,隨著表演人員的一舉手、一踢腿、一轉身,投影儀上的虛擬人立即同步顯示了表演者做出的每個動作。展示這一產品的公司工作人員陳方義講解了原理,“表演人員的衣服是特殊的傳感服,這套傳感服在人體17個關節處裝有傳感器。所以,當穿上這套衣服后,一旦人體關節進行運動,傳感器立即就能捕捉到每個動作。”
陳方義說,動作捕捉儀根據原理不同,分為機械式運動捕捉、光學式運動捕捉、電磁式運動捕捉等,“現在演示的屬于機械式運動捕捉。”他告訴眾人,機械式運動捕捉儀可以做到實時測量,還可容許多個角色同時表演,但缺點是由于關節上所附著的傳感器,對表演者動作有一定限制,難以進行連續的武打動作。而光學式運動捕捉則是靠表演者衣服上的反光材料來捕捉動作,“這樣便可以捕捉到連續的動作,但對場地有嚴格限制,必須要求在全黑的暗室里,反光材料才能捕捉到動作。目前,這項技術多用于游戲、動漫和3D大片。但最初時,它多用于物理治療、康復領域中,主要對傷殘、截肢等患者運動及行為學分析研究……”“科技服務生活大游園”將于5月25日至26日在東郊記憶正式舉行。屆時,市民除了體驗到與衣、食、住、行相關的科技體驗以外,還能體驗最新前沿技術的神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