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張述泉講述恩師故事
“光將合金粉末熔化,一層層堆積起來,"生長"出一個合金部件,這項技術令飛機零件的鑄造時間從2-3年縮短至2-3個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張述泉講述了自己的老師王華明教授拒絕國外科研機構挽留,毅然回國帶領我國科研團隊在飛機材料學上取得一系列突破的故事。
王華明老師是恢復高考后入學的第3批大學生,隨后又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后,進入北航。同年,他被德國洪堡基金會授予“洪堡研究獎學金”,成為北航第一位“洪堡學者”赴德深造。
王華明老師謝絕了德國師友的挽留,堅定地說:“我是中國人,學成回國,報效國家。”
說起自己的求學經歷,王老師總是感慨地說:“我很幸運,趕上了國家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期,趕上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今天的一點點成績,沒有黨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
王華明老師從事的材料科學研究,作為21世紀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國家科學研究、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帶領的團隊從2000年開始攻關,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就突破了鈦合金等高性能金屬結構件激光快速成形關鍵技術及關鍵成套工藝裝備技術,使我國躋身于國際上少數幾個全面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行列,并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飛機鈦合金結構件激光快速成形及在飛機上裝機應用技術的國家。
王華明老師所采用的激光快速成形技術非常奇妙。這是一種“變革性”的低成本、快速、高效、數字化大型金屬結構件先進制造技術,是國際材料工程與先進制造技術交叉學科前沿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
王華明老師的創新方法是通過計算機控制,用激光將合金粉末熔化,一層層堆積起來,“生長”出一個合金部件。這只需要一套激光設備來完成制造過程,大小部件都可以通用,任意復雜形狀的零件,在這里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制造,簡直就像一個“變形金剛”。
以前兩三年才能做好的復雜的大型零件,現在兩三個月時間就能完成,而且只需兩三個人在實驗室里操作,還不會造成材料浪費。現在,王華明老師的激光成形零件已經實實在在地裝上了飛機。
一束激光,有規則地在金屬材料上游走,游走的線路上,金屬在神奇地生長著。每當看到這個場景,王華明老師的眼中總是閃現著激動、沉醉的目光。 他從這璀璨的光線中看到了中國材料科學的廣闊前景,更看到了祖國科技事業的美好未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