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鏡”的興起
——隨縣光學鏡片產業發展探訪
小鏡片也能做成大產業。
在隨縣,一個新的產業——光學鏡片加工產業,正在悄然興起,并日益壯大。隨縣鏡片銷售到全國各地,與馳名企業配套,出口到多個國家。
光學鏡片加工是光電產業的一個細小分支。光學鏡片,就是用光學玻璃做出來的鏡片,是光學鏡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用于手機、相機、游戲機、監視器、車用電子等,甚至于很多未知的應用面。
一枚小小的鏡片,小則直徑幾毫米,大則幾十毫米,從鏡片來料到成品出貨,其中的加工工藝和技術含量不容小覷。
位于隨縣唐縣鎮鎮區的隨州市華億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初建成投產,主要生產10至50毫米口徑的光學透鏡,年產能達到1000萬片。
“我們的車間涵蓋了透鏡生產的全工序,包括銑磨、精磨、拋光、磨邊、洗凈、鍍膜、涂墨等7道大工序,其中還包含許多小工序。”該公司總經理黃繼文介紹,鏡片加工的精細化、個性化要求非常高,對工人的操作經驗和水平要求很高。
鏡片加工,難度最大的要數拋光和鍍膜工序。該公司一些工序已經實現全部自動化。在鍍膜無塵車間,兩名女工將一顆顆直徑10毫米的鏡片擺在扇形的鋼板上,4面扇形鋼板組成一個“傘”狀,這道工序被稱作“鍍前上傘”。鏡片上完后,把“傘”放入今年新上的4臺進口全自動鍍膜機中,一臺機器一次可以為1000多顆鏡片鍍膜。
由于鏡片的個性化要求很強,一些工序必須依靠技術工人。在拋光工序,必須人工一片片進行調校、檢查。目前,該公司百名員工中,技術人員占比30%。
企業在鄉鎮,技術人員從哪里來?黃繼文說,“目前的技術骨干都是從廣東一起回來的。”黃繼文是隨縣萬福店農場人,之前在廣東佛山的一家外資光電企業從事技術、管理工作16年。2011年,黃繼文帶領一批隨州籍技術骨干回到萬福店,開辦了隨州市華耀光學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從光學透鏡的前端工序做起,慢慢積累經驗。
2017年,由于發展需要,黃繼文在唐縣鎮新成立了華億光電,實現了光學透鏡的全工序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產能全面提升。由企業自己培養出來的技術人員也不斷增多。
“最初我們生產相機、投影儀等電子產品配套鏡片,現在專注做安防、車載鏡頭配套鏡片。”黃繼文介紹,2019年,華耀光電實現產值1.9億元,華億光電實現產值1.27億元。
黃繼文創辦的華耀光電成為一面“旗幟”。一批同樣在沿海城市從事光電行業的萬福店人返鄉創辦企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萬福店人肖聰和張保海,2015年回鄉創辦隨縣華海光學器材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用于單反鏡頭、手機、安防、醫療等領域的光學透鏡,年產能450萬片。2019年產值達到1.7億元。
同年回到萬福店的還有劉海兵,他和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隨縣翔鑫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翔鑫的新廠房今年初剛建成,主要為國內知名的光電企業配套生產用于單反鏡頭、無人機、車載等領域的光學透鏡,年產能近千萬片,2019年實現產值3300萬元。劉海兵表示,在鄉鎮最大的難題還是用人緊張。正計劃在研磨工序安裝機械手,替代人工。
萬福店農場黨委書記郭幫文介紹,目前萬福店已經有5家光學鏡片加工企業或車間。為讓企業安心發展,農場全力做好協調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用工、融資等方面的難題,目前各企業用工80%來自萬福店。
隨縣光學鏡片加工企業逐年增加,產值快速增長。除萬福店、唐縣鎮以外,在高城鎮、厲山鎮、尚市鎮均有光學鏡片加工企業或車間。據隨縣科經局統計,截至2019年底,隨縣已有規模以上光學鏡片加工企業5家,產值5.7億元,較上年增長58%,成為該縣電子信息產業的又一支生力軍。
對于產業的發展前景,黃繼文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光學產品的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廣,特別是伴隨智能化發展趨勢,智能車載、智能家居、智能玩具、智能監控等,給光學鏡片帶來新的廣闊市場空間。企業將加大光學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不斷調整優化產品類型。同時,根據發展需要,計劃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利用隨縣現有的光學鏡片產業基礎,集中精力向后端工序發展,提升產品價值。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