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有90%的打工者都留在原地過年,非常罕見。央視《新聞1+1》欄目專門報道了鄭州富士康員工留守過年的情況。在大約五分鐘的報道中,我們能分明地感受到春節的氣氛以及企業的用心程度,更能看到新一代打工者的精神面貌。整個文案里,主持人沒有一句直接的夸贊,但給人的感覺就是:富士康做得不錯,可以樹立成典型推廣之。報道中的PPT顯示:鄭州富士康有15萬員工春節留守,平均年齡26歲,來自全國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為了讓員工安心過年,他們組織了各種活動,包括拔河比賽、包餃子、趣味游戲。鏡頭中的打工者純天然地自我呈現,沒有任何的妝容和濾鏡,他們臉上憨憨的笑容只能來自于內心真實感受,而非表演者的藝術效果。
作為全國最權威的媒體,央視選擇報道富士康春節留守,針對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家企業,而是背后的制造行業和打工者群體。毫無疑問,富士康是中國制造業的優秀代表,他們所雇傭的基層員工又是國家領導人最關注的打工群體。從這些年央視報道制造業的頻率來看,國家會逐步把資源向制造業傾斜,而基層打工者也能靠奮斗擁有更好的人生。
執著十年,代工大王如何贏回尊重?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制造就開始了自己的黃金時代,Made in China享譽全球,打工人也能靠自己的雙手賺到養家糊口的錢。但顯然,制造業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彼時流行的是成功學大師,是郎咸平的唯品牌論,說中國要向“品牌、營銷、設計”邁進。顯然,這是正確的廢話,卻沒有辦法依照現實情況來制定出適宜策略。進入21世紀之后,互聯網行業迎來大爆發,全國的資金和人才都涌到這個行業,加之,2010年富士康又出現員工墜樓事件,讓制造業在媒體心目中的形象變得非常差,衰到了極點。
但互聯網泡沫以及金融危機,讓國家管理者充分認識到:制造業才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唯有實體經濟會給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于是,拋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令人欣喜的是,代工大王十年如一日地自我完善,不僅孜孜不倦地追求高品質,而且愿意公開自己的運營情況,接受公眾的監督。在2010年之前,郭臺銘喜歡“悶聲發大財”,莫說央視這樣影響力極大的媒體,就連一些小型的網站都很難有一篇報道,當然,彼時的媒體資源也更愿意報道成功學或者互聯網、金融事件。如今看來,抱著開放的狀態,接受媒體報道和公眾監督,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央視的權威報道,正在樹立起全新的制造業形象。
筆者在報道中還看到一個細節,接受采訪的人是一位副總經理,這在富士康是非常高的職位,是可以直接向郭總裁匯報的,年薪也非常可觀,屬于高級打工者。此前,如此高管一般都由臺灣人擔任,但在從采訪口音判斷,這位留守高管可能是一位河南人。如此轉變代表著代工大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改革,打工者會更有奔頭。
因為制造業的體量非常大,莫說是傷筋動骨的改革,會帶來良好的效果。即便是一次例行會議,一次檢討機制都會發生很大作用。本次富士康認真地對待留守員工,勢必也會給整個行業帶來積極的影響。事實上,如此春節,不僅考驗著打工者本人“獨處”的能力,還考驗著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他們必須要時刻關注員工春節期間的動態,一方面要確保員工沒有亂跑,惹上新冠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另一方面,他們要趁機培養員工的歸屬感,如果員工覺得在企業本地過年比之回老家更舒暢,“春節留守”就有可能成為傳統,把壓抑許久的想法統統執行起來,給不想回家過年的年輕人一個“堅硬”的理由。
高頻點贊,制造業需要怎樣的媒體環境?
其實,央視報道富士康員工就地過年,只是輿論環境中的一環,而且是邊邊角角的一環,要抹去公眾對于制造業的刻板印象,還需要更優渥的輿論環境。央視起到帶頭作用之后,各省臺、地方臺也紛紛把視角聚焦到制造業企業之上:
老工業基地山東,這些年的勢頭明顯弱于沿海和中原地區,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企業只剩下歌爾聲學。這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董事長姜濱兩會發言的視頻,也曾登上央視。隨之而來的就是聲學電子研發、金耳朵工人、自動化耳機生產線等等,紛紛登上各級別的電視臺;又比如立訊精密,發展勢頭非常猛,是A股的龍頭企業,《央視財經》曾高頻報道,但立訊真正的野心在于打造全電子產業鏈。董事長王來春成為媒體的新寵兒,傳奇經歷不亞于董明珠;此外,還有寧德新時代直接以城市命名,和管理者、媒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福建市的支柱企業,也曾登上央視兩會觀察欄目。
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媒體的報道,可以說代表著政策的風向。《新聞1+1》的點贊不止于精神層面的鼓勵,更會帶來大量更加實際的投資和運營成本的降低。
首先,國家鼓勵制造業發展,自然會先考慮其現實困境。事實上,制造業是重資產企業,他們在土地、設備、進口關稅方面都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這恰恰是地方政府所能掌控的東西。可以說,有了央視的點贊,地方管理者會更堅決地支持制造業,在政策上給予“合理合法合情”的優惠,單就一個海關加速核酸檢測,就能給制造業帶來非常大的成本節約;其次,央視高頻點贊,會進一步提升制造企業的知名度,這樣會更有利于他們招聘到優秀人才,也能鼓勵年輕人投入到制造領域;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基于央視的權威報道,地方管理者會更堅定地同制造企業展開合作,包括提供研發資金、自動化技術以及高校人才,在軟實力方面推進制造業,謀求長期地轉型,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一舉兩得。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