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更先進的科技把制造業進一步帶往「 智能工廠」的愿景,美國制造業的未來將取決于產業領導人如何善用新技術,包括機器人、數據、自動化與3D打印等等,同時重視人力資本。
從生產結構來判斷,目前美國似乎準備好因應新變局。雖然距離實現無人倉庫與廠房還有一段距離,但高科技的自動化技術逐漸成為美國許多工業建筑物的標準特征。配備感應器的無人機可掃描條形碼,藉此管理庫存、補貨與架上取貨。機器人、人工智能與3D打印等技術也大幅改變產品制造的方式。
Industrial & LogisTIcs Research負責人Aaron Ahlburn指出,工業4.0對美國制造業來說是個顯而易見的新契機,因為技術性職缺將開始回流經濟。多數產業相關的科技結合智能運用時,能發揮最大功效,美國在技術性與精通科技的勞工方面具備高度競爭力。
據世界經濟論壇(WEF) 2018年發布報告,美國制造業的規模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大陸,而且美國是創新的搖籃,更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新興科技的發展的風頭浪尖。
然而,美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總值的比率正逐年下降,從1980年代初期的29%,降到2015年的18.6%。此外,雖然美國的創新力在全球居冠,生產結構卻只排全球第七。
Ahlburn指出,美國制造業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維持創新動能,同時改善生產力。工廠與倉庫自動化并不是新概念,但業界正加速采行新技術,可望藉此大幅促進創新與產能。
機器人正在改變的工作方式, 但是其它工業4.0技術也帶來更多目前的作法難以消化的信息。現在的制造過程中有更多信息可挖掘,這讓資料分析與人的解讀變得更重要,這些人才必須從高等學術機構取得。
除了需要技術工人管理與了解新技術,日常工作也可能與今日截然不同。工廠的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有助于提高安全性與生產力,工人可更專注于認知的工作,而不是做機器人的雜活。
為了因應挑戰,美國制造業領袖別無選擇,必須投資先進技術。做到這一點之后,競爭環境將豁然大開。Ahlburn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沒有清楚的藍圖,但如果從更廣義的制造業定義來思考工業4.0,就知道的這波革命的幕后推手可能打破這次機會。
最重要的是,亟需在人才濟濟的市場建立強大形象,例如加州灣區或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究三角公園等。這些地方頌揚與培育研究文化,畢竟所謂的智能工廠短期間仍亟需仰賴人力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