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楓 美國諾爾公司董事長
2019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34萬億美元,超過整個歐盟的2.316萬億美元。這個規模雖然早就被中國超過(2020年中國制造業規模為4.83萬億美元,目前大約是美國的2倍左右),但是如果考慮到美國牢牢地掌控著全球制造業的設計、研發、融資等一系列核心環節的高端環節,毫無疑問,美國仍是當今世界屬于第一梯隊的制造強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美國制造業的分析,對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一、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
長期以來,美國制造業在歷經升級換代、淘汰夕陽工業的同時,一直在朝著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方向大步發展,在包括生物、化學、醫藥醫療、機械制造、精密儀器、航天航空、交通、綠色工業、視頻、軍工、能源、基礎材料、軟件設計等眾多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的優越地位,不僅產值規模一直在穩定增長,并且企業大都集中于產業鏈的高端位置,其背后的基礎研究實力也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望塵莫及。
從世界銀行發布的1991-2019年美、日、德制造業增加值對比圖,可以看到除了個別年份,美國的制造業增加值的規模一直在穩步增長,而同屬制造業強國的日本和德國,其規模則趨于基本穩定。作為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美國從1776年建國開始,用大約150年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替代英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在1861年之后的五十多年里,美國在發展質量上遙遙領先,20世紀初完成了由大到強的轉變,成為世界工業霸主。到1913年,美國在煤、生鐵和鋼鐵等傳統工業品產量方面達到世界第一,并且在代表最新技術水平和發展方向的汽車產量和發電量方面也明顯領先。1925年,美國的汽車產量已經是英國的25.5倍,法國的24.1倍,美國出口產品的結構從原材料為主轉變為以制成品,加工食品和半成品為主。二戰后,美國引領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革命至今仍在進行,幾乎每十幾年就有一個重要突破,美國制造業長期穩居全球領導地位。
分析制造業競爭力不能光看制造業自身,更要看決定制造業背后的競爭力來源。這需要有新的產業劃分視角和產業關聯思維。近二十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經濟學家在原有三大產業劃分的基礎上,把第四產業(Quaternary industry)和第五產業(Quinaryindustry)開始從第三產業中劃出進行單獨分列研究。其中,第四產業被定義為提供基于知識的服務業,具體包括研究和開發、商業咨詢、金融服務、教育、公共產品、軟件開發等,而第五產業則是指政府部門決策者以及企業CEO等從事的工作。科技和社會發展到今天,各產業之間已經沒有特別清晰的界限。第四和第五產業里相當大的部分是生產性服務業。粗略估計,美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占美國經濟總量的一半左右,它帶來的科技、教育、金融和市場以及社會秩序等等,決定了美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高端占位,以及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可以說,誰掌握了生產性服務業,誰就掌握了制造業的未來。
低附加值制造業離開美國,是美國在全球化條件下的主動選擇。在高端制造業上,美國不僅從來沒有放棄,并且還在不斷加強對全球的控制。近年來,隨著發達國家制造業進一步向高智能、環保、可持續方向發展,美國再次作為這一轉型的領跑者,在制造業各產業鏈的頂端發力。
二、美國制造業為什么能長期保持競爭力?
▼
美國制造業長期保持競爭力主要有創新能力、高度商業化下的統一大市場、重視發展小企業、軍民融合發展、國內強大購買力、較低的交易成本等幾大原因。具體來說:
1.分層教育帶來社會各層面的高度創新能力
創新的主體是人,在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上,美國各級政府保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態度大量投入,向社會輸送較高素質的制造業從業者,以及對自己專業又巨大熱情的科學家和學者,前沿科技、制造業生產和商業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不斷涌現。
義務教育包括K-12一共十三年的基礎教育和費用極低的社區大學(兩年社區大學后可以轉入正規大學)、對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的廣泛午餐補貼、書本學習用品補貼和校車補貼等。這些費用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擔。
2008年次貸危機后,奧巴馬重提學徒制(技工學校)的重要性,他在2012年的國情咨文中說:美國的經濟復蘇基礎將建立在美國的“制造業、能源業、美國工人的技能和美國價值觀的更新”之上,并在2014年推動通過了《2014年勞動力創新和機會法案》,企業可以使用法案提供的資金給學徒支付部分工資。川普就任后繼續加強學徒制教育投入,2017年6月上任后不到半年,就以總統行政令的方式擴大學徒計劃,追加經費。截止到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美國的學徒工數量一直在持續增長。拜登上任后,繼續大力推動,強調新增高端制造業職位不需要高學歷。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部網站
美國有幾千所正規大學,排在前面的兩、三百所是世界一流大學,自然科學類學科尤其突出。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中,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一。在寬松的社會環境下,各人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自由發展,對學術和科研缺少興趣的人,早早分流到其他行業,而進入研究領域的從業者,往往是對科研抱有極大熱情的富有才華的人。社會上大多數人從事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極大減少了由興趣能力與工作不匹配引起的社會浪費。大學、國家研究院/實驗室、企業內部研究機構和各州自己的地域性研究項目實驗室形成互相交錯支撐的創新網絡,從前沿理論到尖端科技再到經營管理,創新不斷出現。創新不僅帶來了制造業的高附加值,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據統計,每一個制造業崗位可以帶動其它1.6個崗位的就業機會,而每一個先進制造業崗位則可以帶動大約5個就業崗位。除此之外,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精心設計并不斷變化的移民政策,也根據自己的需要吸引了全球各類移民,他們當中包括大量創新人才。
2.高度商業化下的統一大市場
各級政府雖然對基礎教育和科研進行大量投入,但是政府主要是提供創新方面的公共產品,并不直接參與商業和市場競爭,更不會對企業進行具體指導。美國各州差異很大,有各自的立法,稅收也很不相同,但是國內市場不同地域和行業之間幾乎不存在人為壁壘,極大方便了包括人才、技術、原材料和資金等各種要素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自由流動和變化組合。 統一大市場給了大小企業無比廣闊的天地,大量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轉化,呈現出“科技和生產緊密結合”的狀態。科技推動工業發展,工業發展又為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拓寬了空間。而轉化成商品后的科研成果,繼續受益于廣闊的國內市場,通過商業的成功不斷獲取用于進一步研發的資金和流通渠道,研發和市場之間互相哺育,彼此正向推動。
每次由政治、經濟和技術的變化引起的產業淘汰升級都會引起失業率上升,而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帶來的巨大能量推動下,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會自發升級重新組合,讓失業率重回低位。每次失業率升高,也是在給下一次升級孕育能量。2010年后的十年,失業率更是持續降低,2020年初疫情開始前,美國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3.5%左右,達到半個世紀以來最低點。疫情突發導致失業率瞬間飆升,在疫苗廣泛施打、經濟活動恢復正常后,2021年六月失業數據已回到5.9%,并繼續穩步下降。失業率的上下波動,既體現完全自由競爭的殘酷,也顯示出市場經濟給社會帶來的生生不息的活力。
3.重視發展小企業
“Entrepreneur” 和 ”innovation”是美國商業中的兩個高頻詞,美國存在廣泛的重商傳統和 ”entrepreneur” 文化,有全球最發達的小企業經濟。 “Entrepreneur” 來自法語,20世紀后在美國被廣泛使用,目前普遍將這個詞翻譯成“企業家”,其實它的準確意思是“愿意承擔風險的創業者”。“Innovation”, 我們通常翻譯為(技術)創新, 而它的準確意思是”將新技術新服務與市場結合的行為”。創業者在各經濟體中承擔關鍵角色,他們用自己的技能和主動性積極預測需求并將新想法推向市場。
在規范約束大企業的同時大力支持小企業,是美國政府和民間的共識。從聯邦到各州,都有支持小企業的具體政策措施不斷優化小企業的外部環境。疫情期間,從聯邦到各州,各級政府對小企業的救助五花八門,從直接大量發錢,到補貼員工,再到免除商業貸款等等,對小企業的救助幅度之大,動作之迅速,顯示出小企業在美國經濟中受重視的程度。
小企業試錯成本低,經營靈活機動,對成功的渴望讓它們充滿進取心。小企業經常能敏銳發現甚至創造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微小需求,充滿創意地搜尋和組織各種要素來填補并且持續培育需求。作為美國經濟金字塔的底座,小企業每年14%左右的淘汰與16%左右的新增讓這個底座持續優化,帶來美國經濟地基的高度穩定。長期以來,小企業為美國貢獻了大約50%的就業和大約75%的稅收,八十年代以來,美國小企業完成的科技發展項目占全國的70%左右,人均創新發明是大企業的兩倍。20世紀對美國和世界有巨大影響的65項發明,基本上都來自個人及小企業。小企業不僅極具創新能力,投資效率也更高,科技投資回收期比大公司短1/4。從Apple、Amazon到Google再到Tesla,很多小企業憑空創造了一個行業,進而成長為巨無霸,再延展發散出更多生機勃勃的小企業。
4.軍民融合發展
隨著國際政治軍事環境變化,從一戰前到冷戰結束再到現在,美國軍事工業經歷了“軍民分離-融合-分離-融合-深度融合”的過程。
美國最初的軍工廠建立于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時期,多為國有,這些國有軍工廠會將鋼材、鍛件等外包給私人企業進行加工。二戰時,羅斯福的“讓小廠轉入戰時生產”的政策開啟了美國的戰時總動員,私人企業迅速成為軍工主力。1943年二戰尚未結束,美國已提前開展經濟調整計劃,一批戰時兵工廠重新開設民品生產線。戰后,電器、汽車等消費品需求大增,軍工企業大多成功融入民用市場。
冷戰時期,為保障與蘇聯的軍備競賽,重新建立了“軍民分離”的國防采辦制度,國防采辦程序嚴格繁瑣,要求供應商配備國防專用生產設備,并隨時待機應對突發需求。后來發現,這一政策造成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資源重復布置,嚴重影響了工業活力。這段時間,國防研發經費占政府科研經費的70%, 創造出的價值僅占GDP的6%,政府在軍工上的大量投入并未得到相應回報。
冷戰結束后,美國回歸商業傳統,開始全面軍民融合,政府通過各種立法掃除軍民用技術和資源雙向轉移之間的各種障礙,力圖建立一個“無縫”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
從1985年開始,美國國防部每年制定“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該計劃邀請具備研發實力的美國小企業就特定課題和要求提出研究建議,并擇優簽訂研究合同。這一項目極大激勵了小企業技術革新,為民間技術在軍品領域的應用開啟了通道。1995年《國家安全科技戰略》指明:軍民兩用是技術上的根本性轉移,應爭取將來做到武器系統采用現成的民用部件和分系統進行設計,構建一個隨需求變化而可以在軍品民品間隨時切換生產的新工業基礎。
1998年克林頓時期撥款200億美元用于軍企裁減人員再培訓和補助,開放兩用技術并開展技術轉讓。2000年,政府開放GPS精準度限制,極大推動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據統計,2013年,GPS對美國經濟的貢獻超過680億美元。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的高技術通信器材、計算機軟件、防毒軟件、衛星照片分析技術等都來自硅谷私人企業,通過招投標,硅谷有超過600家公司共獲得國防部250億美元的訂單。
2001年后,美國年度國防報告表示軍民分離的工業基礎已基本實現融合。2007年開始,美國主要軍工企業的民品總收入占比已達60%。2016年,美國私人軍工企業軍品收入占其總收入比例僅為35.7%, 其余64.3%為民品收入。
統一的科技工業基礎,極大促進了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不僅從產能和技術兩個層面實現軍工項民品轉化,同時也利用民用經濟中爆發的高新技術來實現國防科技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為了讓國防部的具體需求與創新技術精準對接,使美軍能快速融入到各地創新生態系統,國防部在硅谷、波士頓和奧斯汀設立辦公室,實施“開放商業解決方案”機制,最短59天即可完成從企業投遞標書到簽約的全過程。美國空軍推出的AFWERX創新中心,面向公眾、學屆和小企業征集技術創新方案。特種作戰司令部SOFWERX在弗羅里達坦帕市開設創新中心,協調產業、實驗室和學術機構合作,匯集創意和技術,共同解決機器人和自主領域最具挑戰性的課題。這類拉近軍民用生產的措施不勝枚舉,軍民融合在高水平上持續深化。
美國通過不斷立法,形成了一個以營造最優產業發展環境為目標的復雜保障和支撐體系支持制造業發展。這個體系從國防部、農業部、國家航空航天局、商務部、國家衛生研究院等開始,到深入各州的聯邦小企業局、地方研究院校等,在聯邦與州的司法保障下,充分利用市場的自由競爭使制造業不斷優化,同時在軍事和經濟兩方面保障國家安全。
在這個產業生態中,軍工復合體企業、學術界和政府之間存在頻繁的人員流動,這雖然經常招來對軍工利益集團影響政府決策的批評,但也讓科技、政治、軍事和企業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得以充分了解彼此關切,合力高效推動制造業發展。著名智庫蘭德公司中,聯邦政府、學術界和企業界的人員大約各占其董事會成員的三分之一,新上任的總統也往往喜歡從各智庫中挑選人才充任政府高級官員。
5.國內強大的購買力
首先是軍工需求,與純商業生產相比,國防部關注的是武器各部分的精確和性能良好,因此,以軍工為導向的企業不傾向于通過精控成本、壓低售價的方式來獲得訂單,而是通過大力發展技術提高附加值來增加利潤。來自軍工時期的提高附加值和生產效率這兩個企業核心思想,對美國制造業有深遠影響。美國制造業的產出和效率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傳統的制造業強國德國和日本。高附加值和高效率,給企業帶來豐厚利潤,給勞動者帶來較高收入。
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來自人口購買力。高創新能力使得美國能夠長期攫取價值鏈上利潤最豐厚的環節,并且按照最符合自己商業利益的方式安排整個產業鏈協作。發達的小企業經濟給美國帶來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穩定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群體。美國的平均人均年收入大約是中國的6倍,除了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少數幾個城市外,房價普遍很低,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17年,美國人均年消費金額為$37,903, 中國為$5,548。美國人不僅喜歡花錢,他們的消費方向也非常廣泛。從產品到服務到知識產權,他們都愿意付費。“不怕賣不掉只怕不夠好”的市場特性給投資商和研發者帶來了巨大的空間,吸引商業進行各種探索和創新。需求和供給之間互相追趕,推動美國在諸多行業上長期站在價值鏈頂端。
6.較低的交易成本
由于環保、安全、勞動者權益等各方面標準高,美國的制造業成本中包含較高的制度成本。與此同時,這些高標準與健全的法治體系相互作用,帶來社會長期的公序良俗,并由此帶來很低的交易成本。低交易成本表現在個人之間,企業之間,個人與企業之間信任度高,溝通成本低,合作成本低。企業針對內部管理和外部協調的行政部門在企業中占比極小,管理和行政成本很低。
低交易成本在降低制造業成本中所做的貢獻雖然很難量化,但是它存在于幾乎所有產業的各個鏈條環節里,是美國制造業與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競爭的不可忽視的巨大隱形力量,它不僅影響制造業成本,也保障了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性。
三、幾點啟示
▼
觀察美國制造業競爭力形成的特點,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互為因果的正向互動。值得中國借鑒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政府向公眾提供更廣泛的教育選擇,以學歷為唯一衡量標準的教育方向應該盡快調整,讓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才能和興趣選擇發展道路。在天賦、興趣和努力的合力作用下,社會資源能得到更好的配置, 培養各層次人才。
2. 努力消除人為障礙,從經濟發展程度接近的地區開始,建立統一區域市場,進一步推動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使生產和市場要素可以自由流動,通過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推動高質量制造業發展。
3. 加強法治建設,讓企業和個人成為法律框架下的主動行為者,而不是行政管理框架下的被動行為者,社會交易成本會隨之大幅降低。
4. 推動為智慧、知識和服務付費的社會文明,不僅可以降低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受到的國際壓力,更可以激發中國國內智慧產品的創造,長期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