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企業收購在各行各業都會發生,3D打印行業自然也不例外。但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近階段除了GE收購的大手筆之外,3D打印企業收購情況頻繁發生。
在過去的幾年里,收購3D打印企業,似乎成了行業內的一種流行時尚。以3D打印行業的兩大巨頭3D Systems和Stratasys為例,前者號稱“收購狂魔”,幾乎以每月一家的速度進行收購;而后者的收購速度也不慢,2015年甚至將 MakerBot都收購了。兩家公司的收購情況如下如所示:
企業收購的原因有許多,但大致無外乎以下幾種:
·獲取互補產品,填補公司的產品空缺;
·獲取特定技術,應用到產品之中;
·獲取人力資源,包括技術、研究和管理人才;
·獲取更廣泛的銷售網絡,擴大銷售范圍;
·獲取技術/產品專利;
·在潛力產品初期,直接收購,消除競爭對手;
除去以上的幾條典型原因,3D打印企業收購的背后,多年來還存在著一個隱藏誘因,那就是:股價。可以說,在2010-2015年間,3D Systems雖說收購了許多公司,但似乎并沒有直接的經濟利潤,技術和人才資源,也沒多少能和3D Systems相比的。顯然,它的收購目的不包含在上述之內。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2015年3D Systems收購botObjects了。據了解,后者是一家彩色3D打印機的生產商。而此前3D Systems公司就已經推出了彩色3D打印機CubePro C,其中的技術與botObjects十分相似,這使得收購一事似乎有些詭異。更為奇怪的是,botObject公司的信譽并不好,在宣布新品后卻遲遲不交貨,很多預定的客戶甚至懷疑botObject是一場騙局。
現在想來,3D Systems這么做的目的似乎只有一點,那就是在botObjects破產或弄出其他負面新聞之前,將其收購,防止它“帶壞了”3D打印行業的名聲。換句話說,那就是3D Systems收購它的目的是確保3D打印行業內有著“好消息”,從而保持行業股價的穩定。
為何3D打印企業收購事件頻發?或許是股價在作祟
在2013年,Stratasys收購MakerBot的動機似乎也可能如此。此前,MakerBot公司就已經出現了經營困難,進行了多次裁員,公司CEO也經歷了更迭。試想一下,如果此時,MakerBot公司宣布倒閉,對行業會是怎樣的一個沖擊?要知道,MakerBot可是3D打印領域有著知名度的桌面級3D打印企業。它一旦倒閉,必將影響3D打印股價,而行業大頭的Stratasys股價也必將受到波及。因此,助人亦助己,Stratasys選擇收購 MakerBot。
前一陣子發生的GE收購事件,則從另一角度印證了企業收購對于股價的影響。在GE宣布收購Arcam和SLM Solutions后,Stratasys和3D Systems的股價分別增長了3.8%和5.6%。
當然,通過收購“弱勢企業”,保持3D打印行業的“良好外觀”,從而維持股價的穩定,雖然并不是違法,道德上卻存在爭議。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更換CEO之后,3D Systems公司已經徹底放棄了這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