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日要聞
激光往事:那些年,“863”教會我們的事
星之球激光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6-04-01
我要評論(0 )
今年,距離863計劃啟動整整30年。作為我國高技術的一面旗幟,863計劃的實施,使我國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由瞄準世界前沿、跟蹤起...
今年,距離“863”計劃啟動整整30年。作為我國高技術的一面旗幟,“863”計劃的實施,使我國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由瞄準世界前沿、跟蹤起步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三十年前,以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和王淦昌為代表的四位老科學家受到美國“星球大戰計劃”和歐洲“尤里卡計劃”等高技術發展計劃的啟發,在中國提出了《關于跟蹤研究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863”計劃的藍圖就此展開。
“863”計劃發軔于科學家對國家戰略高技術的眼光。作為一個軍民結合的科技計劃,30年來,“863”計劃圍繞我國現代化建設需求,為發展我國新的戰略性高技術手段和新概念“殺手锏”裝備,顯著提升國家實力,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在多名參與軍口“863”計劃的科學家們看來,該計劃帶來的不僅是國家科技實力的快速增長,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科研管理模式和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
久經考驗的“老辦法”
1987年2月,“863”計劃正式實施之初,激光技術成為首批重點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之一。國家高技術激光專家組隨即成立,任務是“跟蹤和研究短波長、波長可調、高效率和高質量的強激光技術,把中間成果應用于生產加工及其他技術等方面,帶動脈沖功率技術、等離子體技術、新材料及激光光譜學等技術科學的發展”。
30年過去了,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仍然對“863”經歷記憶猶新。“一開始,我就參與了論證。”杜祥琬回憶,“當時我才48歲,今年我已經78歲了。”在杜祥琬看來,計劃的形成是“科學家的眼光與國家領導人的戰略高度相結合的產物”。“鄧小平同志當時對‘863’的題詞‘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到現在也不過時。”杜祥琬表示。
1991年開始,杜祥琬成為繼中科院院士陳能寬后激光組的第二任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由跨部門的科學家組成。“專家們在一起打破了部門的局限性,在一起主要講科學問題。”杜祥琬回憶,專家們從總體目標、關鍵技術、技術路線、如何分工等問題開始研討,“一切從零開始”。
打破部門界限,由跨部門專家組領導科學研究的具體實施,讓“863”計劃成為很多科學家心中的美好愿景。
“這樣避免了單位利益的局限性,執行時,還能發揮各個部門和單位的行政支撐作用,有利于創新驅動,為今天的科技體制改革樹立起良好的范例。”杜祥琬坦言。
30年里,“863”計劃的“老辦法”經受了時間的考驗,為中國科學家在激光領域取得的進展奠定了基礎,并取得重大工程技術成就。
與時俱進的“新路子”
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活動之一。而航天強,則中國強。起源于“863”計劃的載人航天工程為我國實現多人多天飛行、出艙活動、自動手動交會對接、擁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能力等奠定了基礎。今年,天宮二號的發射令人期待。
啟動之初,航天技術便是“863”計劃七大領域里的第二大領域。如今,“863”計劃航天航空領域的項目仍在進行,領域進一步細分成為了新特點。
去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韓杰才算得上是新一代的“863”人,承擔了航天防熱材料的研發任務。最近,韓杰才與國家“863”計劃航天航空領域702主題的專家們召開了一次研討會,凝練出國家在航天航空領域的技術需求。這樣的研討會,韓杰才自2000年參與“863”計劃以來,已經參加、組織過多次。
在韓杰才看來,從當年的首席科學家制度,逐漸演變為專家組負責制,“863”計劃探索出一條與時俱進的“新路子”。
和“863”計劃剛剛啟動時不同,“十五”期間,我國科研實力逐漸增強,科研投入不斷增加,首席科學家制度無法勝任日益龐大的科研項目的管理。各大領域細分為若干主題,每一個主題下由專家組對科學問題進行集體決策。
“專家組實際上同時發揮了科研項目的管理和監督作用。”韓杰才表示。
2005年,韓杰才開始擔任航天航空領域702專家組副組長。多年科研一線的經歷,讓他感到,專家組負責制的核心,在于如何做好精準、客觀地選擇合適的人才和團隊承擔研發任務,以最優的人才資源、科研條件集中力量辦大事。
多年來,在該組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學家們攻克了諸多制約我國航天航空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動我國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臺階。
“今天,我們科技體制改革面臨資源碎片化的挑戰。”韓杰才表示,“‘863’專家組負責制為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啟示。”
“863”精神永流傳
30年里,“863”計劃承載了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夢想與光榮。去年年初,科技部發布《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宣布至2017年,“863”計劃將退出歷史舞臺。
在科學家們看來,“863”精神仍然在傳承和發揚。
杜祥琬回憶,“863”計劃從一開始就提出了“863”精神,包括“公正、獻身、求實、創新、協作”十個字。
作為激光技術首席科學家的杜祥琬曾在“863”計劃中經歷了科研生涯中最艱難的時光。上世紀80年代末,被國際科學界普遍看好的自由電子激光并沒有給中國的科研團隊帶來驚喜。“不出光”的問題讓科學實驗一度舉步維艱。
不過,杜祥琬最終帶領研究人員堅持了下來。他還放棄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職位,在科研一線崗位上一待就是七年。
而對韓杰才來說,“擔當”二字尤為重要。“正是老一輩科學家們對國家使命的擔當,才有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的成績。”韓杰才表示,“我們要永遠銘記自己身上的那份責任感和歷史擔當。”
在“863”精神的鼓舞下,韓杰才領銜的特殊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連續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獎項。
在韓杰才和杜祥琬看來,雖然“863”計劃的名稱成為了歷史,但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們仍然會繼承“863”的衣缽,在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的重大技術研究和新概念研究上,積極謀取我國高技術競爭優勢。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