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業優勢明顯中小企業獨具特色
在歐洲經濟停滯不前的情況下,德國的制造業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德國雖有寶馬、奔馳、大眾、博世、西門子、巴斯夫等世界知名的大型全球化企業,但被視作“德國制造業優勢的象征”的卻是“獨具特色的德國中小企業群”。
2013年日本通商白皮書對德國的中小企業經營戰略總結如下:“企業戰略特點”主要為在競爭激烈的領域對優勢產品的競爭力作進一步深化;更重視品牌效應和質量的取勝,雖身為中小企業,但在產品創新和研發方面投入的精力以及資金比例完全不亞于大型企業;同時積極推行出口和向海外發展的全球化經營模式。企業在全球化中主要拓展其優勢領域。在企業性質方面,這些企業多數為B2B模式,而且很多都是在地方扎根的家族式經營企業。
屏蔽此推廣內容支撐德國中小企業競爭力的制度和環境的要素主要包括雙重教育機制、資金籌措、研究機構和大學、在外工商聯合會和政府扶持等。
德國企業的強大,不僅因為其經營戰略上的特點,經濟政策和工業政策也起到了相當的效果。施羅德政府實施的結構改革以及1999年引進歐元和歐洲統一市場的誕生成為推動德國制造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宏觀因素。施羅德政府和默克爾政府不斷下調法人稅,對失業保險等待遇優厚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重新修改,同時動手進行雇傭制度改革。因此進入新世紀后,在發達國家的人均勞動成本多數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德國卻得以維持在較低成本或者僅有少許增加。
當前,德國“工業4.0”項目作為“高新技術戰略2020”的一環已經開始啟動,其目標是解決“綜合工業”中的尖端技術研發問題。德國已將“工業4.0”定位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力圖通過該項戰略,提高德國在生產基地和研發基地兩方面的國際優勢,實現成為未來制造業技術領導者的目標。
美國制造業回歸政策促進制造業復興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顯著上漲,“利用亞洲廉價勞動力生產”這種商業模式正在逐漸消失。美國一批企業重新在美國啟動制造和生產,形成“制造業復興”的現象。美國頁巖氣革命成果以及奧巴馬政府為了促進就業而推行的制造業回歸等政策都對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而以3D打印技術革命為代表,IT科技下新一輪生產技術革新正在發生。在美國,從國外轉移回其國內的制造業生產基地正不斷增加,而生產基地更靠近客戶的目的地,提高了對客戶的服務。
在企業將生產基地遷至美國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不少國外企業。如德國的西門子的燃氣輪機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生產,現已經將生產基地移交到美國南卡羅萊納州。西門子此次轉變主要針對該領域的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通過頁巖氣開發,美國已成為主要天然氣生產國,西門子在此基礎上強化生產體制的同時也在計劃從美國出口產品。在美國舊金山等大城市,同樣在計劃進行新形勢下的制造業復蘇。美國加州制造技術咨詢公司就此提出了未來美國將成為出口產品的生產基地的可能性,以及在美國像3D打印等新型尖端技術中心出現的可能性。
一個充滿活力的制造業對于增加就業、發展經濟以及保障國家安全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回歸尖端制造領域的領導地位方面,為此,美國政府啟動“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AMP),在2013財年中投入22億美元的預算用于創新制造工藝、尖端工業材料研發以及機器人制造為主的尖端制造領域的研發。
日本深入挖掘市場培養新型制造業人才
與其他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相比,盡管日本在技術實力和產業集群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在產業基礎和全球化上遠遜于其他國家,在企業經營能力上也不及美國、德國和英國。
日本國內的工業正面臨著多重困境,國內工業結構環境的惡化以及出生率下降等原因導致內需低迷,產業空洞化的擔憂一直未能解決。因此,通過對以“制造業復興”為目標的美國的具體對策和高成本結構的德國能夠發揮競爭力的企業的特點進行分析,日本制造業今后的發展方向為深入挖掘市場,發揮硬件制造和零部件制造的優勢,通過伙伴合作構筑高門檻的價值鏈,重視知識產權經營;創造新型市場(如醫療、護理、福利等領域);培養和保障適應新型制造業潮流的人才,重視培養工業基礎學科(冶金、金屬、電力工程、土木工程等)方面的人才;推進地區創新,促進校企合作,對分布密集的中小企業實施結構轉變,強化產業集群化管理,計劃建立聯結國內外產業集的雙贏的地區間聯合,并將此作為中小企業結構轉變的工具,重新設計產業集群。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