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日國航展于11月11日在廣東珠海隆重開幕。在展館現場,作為唯一一家參展的國內金屬3D打印廠商——西安鉑力特激光成形技術有限公司,帶來了自己的多款產品參展。其中一件C919客機緣條零件引人關注。據悉,該零件是首次在航展上曝光,作為大型客機的承重部件,已經能夠使用國產的3D打印技術制造。
據該參展商負責人介紹,西安鉑力特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金屬3D打印企業,其3D打印產品在軍事、航空、機械、醫療方面都有廣泛應用,其技術水平在國內國外都處于領先行列,多款金屬3D打印產品也是國內首創,填補了技術空白。目前,西安鉑力特已經實現了從原材料供應到打印器材制造的全套國產化,其3D打印設備已獲國內多家客戶使用,也正在考慮出口。
今年9月19日9時19分,中國商飛C919客機項目正式啟動首架飛機的結構總裝,明年將完成系統設備的總裝并在年底實現首飛。目前,C919海內外訂單已超過400架,正式交付運營預計會在2018年。
近年來3D打印技術以其“制造靈活性”和“大幅節省原材料”在制造業掀起一場革命。在航空航天領域使用3D打印技術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航空航天機構的潮流。羅·羅公司去年稱,它計劃使用3D打印技術生產部分飛機噴氣發動機的部件,而美國NASA最近測試了使用3D打印技術研制的火箭發動機部件。目前的3D打印技術通常分為4類,包括固化成形技術、疊層實體制造技術、熔融沉積造型技術和激光燒結技術。航空制造領域最前沿的3D打印技術當屬高性能金屬構件激光成型技術,該技術是以合金粉末為原料,通過激光熔化逐層堆積,從零件數模一步完成高性能大型復雜構件的成型。其優勢在于能夠制造出采用傳統鑄造和機械加工方法難以獲得的復雜結構件,且很少或幾乎沒有材料浪費。例如,美國的F-22飛機中尺寸最大的鈦合金整體加強框所需毛坯模鍛件重達2796公斤,而實際成形零件重量不足144公斤,造成大量的原材料損耗。
另外,3D打印技術所需的制造設備相對單一。傳統方法通常需要大規格鍛坯加工及大型鍛造模具制造、萬噸級以上的重型液壓鍛造裝備,制造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在鑄造毛坯模鍛件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也降低了加工制造的效率。而激光3D打印技術能克服上述缺點。航空航天裝備中的零件構造越來越復雜,力學性能要求越來越高,通過傳統工藝很難制造。而3D打印則可以滿足這些需求。
此次西安鉑力特激光成形技術有限公司帶來的這件C919客機緣條零件引人關注,西安鉑力特激光成形技術有限公司是以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技術依托,由西北工業大學及成員股東共同出資組建的一家高科技股份制企業,是西北工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公司主營業務為金屬零件的高效激光成形、精密激光成形、激光修復與再制造,激光精密焊接,激光新材料制備,與激光加工相關的設備制造和技術服務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