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十六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于2020年3月28日以網絡視頻形式成功召開,會議對中青年科技人員光學獎申請者申報材料進行審議和討論,經過無記名投票評選出2019年第十六屆王大珩光學獎中青年科技人員光學獎獲得者2名,對31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初評產生的33名學生光學獎候選人進行終評,選出學生光學獎獲得者30名。獲獎人的事跡簡介如下:
1. 中青年科技人員光學獎獲獎人簡介(2名)
浙江大學 匡翠方
事跡簡介
匡翠方主要從事超分辨顯微成像新原理、新儀器的創新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 Optica (1篇)等SCI論文133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儀器專項基金等研究項目19項。應邀為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及ACS Nano撰寫超分辨光學顯微成像綜述各1篇。編寫超分辨光學顯微成像的相關書籍2章。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86項,已授權58項。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針對現有熒光超分辨的不足,提出了虛擬移頻技術,熒光非線性移頻機理,開拓了一種超分辨的新方法。(2)提出了一種新的熒光發射微分超分辨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最大特點是不需要特殊熒光染料,大大降低了樣品的制備難度,應用范圍更為廣泛。(3)提出了單波長非線性競爭的新方法,使光劑量可以降低一個數量級,分辨率達到l/13。成果獲得2019年中國技術發明二等獎(2/6),2018年度中國光學科技獎一等獎(2/6),2016、2017、2019年度三次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類), 2018年寧波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3/6)。
國防科技大學 余同普
事跡簡介
主要從事強激光等離子體物理和非線性光學研究。已在Nat. Commun.、Sci. Adv.、Phys. Rev. Lett.等雜志發表論文100余篇,總被引用1500余次。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2016)、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2017)和第十六屆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2018)資助,入選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計劃(2017)。科研成果曾獲2015-2017年度中國輻射物理領域“十大科技創新進展”、第十六屆王大珩光學獎中青年科技人員光學獎和軍隊科技進步獎。近年來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填充有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的雙錐靶方案,將激光輻射捕獲的閾值條件降低三個數量級,預言了當前激光條件下的最高能量密度的正電子束產生;首次提出了多離子組分靶方案,建立了“三界面”模型,理論實現了穩定、單能的質子加速,并得到國際同行七組實驗結果的證實;首次發現了超強激光驅動微型靶時的類betatron振蕩現象,預言了超高亮度的X射線輻射,將激光驅動離子加速研究拓展到輻射源領域。多項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雜志Rev. Mod. Phys.、Nature 三大子刊及Phys. Rev. Lett.等引用,論文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G. Mourou、兩位國際ALFVéN獎獲得者、三位激光聚變領域國際最高獎Edward Teller獎獲得者的關注。目前任軍委科技委國防創新特區專家、歐洲核心物理雜志EPJD副主編、中國激光雜志社青年編委和湖南省核學會常務理事。
2. 學生光學獎獲獎人簡介(30名)
曹啟韜同學,主要從事超高品質因子光學微腔理論和實驗的研究。目前他已經于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5篇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光學微腔增強表面對稱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實驗上獲得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相比傳統表面非線性結果提高了13個數量級。相關工作發表于Nature Photonics(共同第一作者),該項成果還入選了“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首次提出并實驗證明了回音壁微腔微腔中的光場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相關工作發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第一作者),該項成果還入選了“2017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此外,曹啟韜還曾榮獲國家獎學金、北京大學學術創新獎、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標兵、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多項榮譽和獎勵。同時他還擔任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等國際期刊的審稿人,以及中國光學學會北京大學學生分會主席。
楊艷強同學,主要從事慣性/星光組合全自主導航技術研究。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22篇,其中以學生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形式在IEEE Sensors journa、IEEE Access等JCR Q1區期刊發表相關論文8篇,H因子為5。2017年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工信部創新創業獎學金,2018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一等卓越學術基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基于姿態鏈全誤差的單星測角多星測姿慣性/星光深度融合導航方法;建立了基于誤差可觀測度最優的觀星路徑設計方法,實現了姿態鏈全誤差的逐級解耦觀測;揭示了光學經緯儀多次間接測量星模夾角導致慣性/星光組合地面驗證系統精度劣化的機理,建立了驗證系統精度評價模型,提出了高精度轉臺輔助星敏感器直接測量星模夾角的方法,實現了組合姿態角秒級精度驗證。研究成果已經在相關工業部門國家重大型號產品的研制過程中應用。
馬曉玲同學,主要從事有機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方面的研究,重點在于三元有機光伏器件的制備及機理研究。以第一作者形式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等SCI 期刊發表相關論文8篇。其中,3篇為“ESI高被引”論文,1篇為“ESI熱點”論文;受邀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專著中一章。榮獲知行獎學金,智瑾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獎項。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三元有源層材料甄選的新方法,即結合材料吸收光譜互補和二元器件光伏參數互補的特性來制備三元有機光伏器件,基于該選材方法,制備了多種三元器件,其各個光伏參數都得以優化;率先表征了三元有源層內光生激子分布情況,澄清了三元策略提高器件填充因子的內在原因—更好地平衡了載流子的收集;為了深入理解三元策略對有源層光子俘獲的影響,制備了結構為ITO/PEDOT:PSS/PMMA/PDIN/Al的特殊器件來探究有機光伏器件內寄生的光子損失,研究了真實器件中有源層的吸收光譜,更為真實地反映了第三組分的引入對光子俘獲的作用;將三元策略應用于半透明有機光伏器件,實現了半透明有機光伏器件效率和透過率的同時優化。研究成果得到該領域權威專家曹墉院士,李永舫院士及國內外知名專家課題組(包括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青年千人計劃獲得者等)的正面報道或大篇幅正面引用;多項成果被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綜述文章收錄介紹。
吳同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強度寬譜太赫茲輻射源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在飛秒激光激發空氣等離子體以及液體產生太赫茲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較為突出的科研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在空氣等離子體產生太赫茲輻射方面,首次實現了雙色場頻率比為1∶4和2∶3方案下的空氣產生太赫茲波,為進一步明晰空氣產生太赫茲波的內在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應用預電離等離子體作為超快太赫茲波調制器,從而優化和增強太赫茲波的產生。首次實現了用液態水柱產生太赫茲波,填補了國內液態太赫茲輻射源的空白。至今,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pplied、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3篇。獲5項授權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參與國家級的研究項目3項。曾獲得2019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袁震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敏感薄膜與傳感器技術研究。共發表SCI論文27篇,引用580余次;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Advanced Material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Lab on a Chip等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5篇,其中封面論文2篇, H因子13;申請發明專利16項,授權2項。主持完成四川省苗子工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項,參與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曾獲國家獎學金、唐立新獎學金、華為-電子科技大學博士資助計劃等多項獎助學金。
朱成鋼同學,主要從事光學生物傳感及其應用方面的研究,在Nature,Cell Death Discovery,Sensors等期刊共計發表了7篇一作/共同一作學術論文,其中發表在Nature主刊的共同一作論文被該期刊評選為2019年度十大杰出論文(10 remarkable papers from 2019)。其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提出了一套無標記OI-RD光學生物傳感系統光路的系統性校準方法,為無標記光學檢測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提供了保障;發展了基于電調諧變焦透鏡的全內反射OI-RD光學生物傳感系統,為研發更高靈敏度的OI-RD光學生物傳感系統打下了堅實基礎;建立了基于異氰酸酯表面的小分子微陣列的制備方法,并制備了包含3375種活性化合物的小分子微陣列;采用無標記OI-RD光學生物傳感系統和小分子芯片對肝癌、亨廷頓舞蹈病等重大疾病相關的靶點蛋白進行了高通量藥物活性篩選,成功發現了其先導化合物,為肝癌和亨廷頓病等不治之癥提供了全新的治療思路和潛在的治療藥物;建立了一套基于小分子微陣列的無標記OI-RD光學檢測和質譜檢測的靶點識別平臺。研究成果被Nature、Nature News &Views、EMBO reports、Autophagy、Optics Express等雜志媒體重點報道。
胡瑜澤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主動操控光學超材料方向的研究,在基于半導體復合超表面實現超快太赫茲調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Energy,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1篇。其中,兩篇被選為封面文章,一篇被選為封底文章。曾獲全軍優秀碩士畢業論文、軍隊三等功、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二等獎(2次)等獎勵。
武文濤同學,于2015年起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以碩博連讀形式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半導體泵浦全固態激光MOPA系統的研究。截止2020年4月,共發表署名論文23篇,已授權發明專利1項,其中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形式在Optics Express(3篇)、Optics & Laser Technology(2篇)等SCI期刊以及CLEO(1篇)、OSA Laser Congress(2篇)等EI收錄會議中發表相關論文多篇,以審稿人身份參與Optics Letters和Applied Optics期刊審稿各一次,發表記錄中引用數為25,h-index為3,i10-index為1。在2018年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開發了針對半導體側泵激光增益模塊設計的模擬分析程序,實現對不同設計參數下增益介質內吸收泵浦功率和增益在空間分布上的準確模擬;針對大能量高重頻激光MOPA系統中不均勻增益分布導致的熱透鏡效應和光場強度分布劣化問題,利用“增益空間調控技術”設計并研制了增益呈平緩高斯分布、平頂分布和環形分布的半導體側泵增益模塊,應用于激光放大級中極大地改善了高功率輸出下激光光場分布的均勻性,并有效緩解了熱透鏡效應;通過上述關鍵性技術,實現了重頻100 kHz,單脈沖能量10 mJ的脈沖串1.06 μm激光輸出,同時輸出光束具有很好的光場分布均勻性,在科技部重大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高速平面激光誘導熒光成像診斷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勝帥同學,主要從事量子光源及其在量子光學應用的實驗研究。以第一作者形式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篇),Physical Review Applied (1篇),Physical Review A (1篇)和Optics Express (2篇)等SCI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余篇。2019年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實現了干涉誘導的兩光束間量子壓縮關聯的增強;通過級聯四波混頻分別產生了10光束以及14光束量子關聯;基于量子四波混頻反應搭建了SU(1,1) 非線性干涉儀以及混合型干涉儀,并證明了SU(1,1)非線性干涉儀相位靈敏度要優于傳統經典干涉儀。該研究成果被Advances in Engineering專題報道。
向進同學,主要研究基于全介質納米顆粒的米氏共振的實驗研究。以第一作者形式在Nano Letter (1篇),Laser photonics & Review (2篇),Physical Review Applied (1篇),Nanophotoncis (1篇)等SCI 期刊發表相關論文7篇,H因子為8。向進同學還曾于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獲華南師范大學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一等獎、2016年獲華南師范大學曾永裕獎學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了了一種納米光源,這種光源能在整個可見光具有高的發光效率。它是基于熱電子帶內熒光的物理機制,所以不會被帶隙寬度限制。研究了一種納米顯示器,這種顯示器具有衍射極限分辨率,并且可以被入射光偏振簡單調制。研究了液態金屬鎵納米顆粒的熒光輻射效應,液態鎵由于其在常溫下是液體形態,在可穿戴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連續域中的光學束縛態(BIC)由于其超高的品質因子而具有廣泛的應用,研究了一種由金屬和介質結合的光學束縛態,這種束縛態能顯著壓縮光學模式體積。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案,利用由具有寬帶寬和短壽命的硅納米顆粒發射的熱電子熒光來模擬由致密電子-空穴等離子體誘導的硅納米顆粒的磁共振的藍移以及熒光量子效率顯著提升。研究成果被Phys. Rev. Lett., Nature Communication 等權威期刊正面引用報道。
潘偉程同學,主要從事及金屬鹵化物輻射探測器的應用基礎研究。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Photonic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Advance materials (1篇)等SCI 期刊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發表相關論文三篇。2019年獲博士生國家獎學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針對X射線探測器普遍具有金屬毒性(如CsI: Tl的鉈、CdZnTe的鎘、TlBr的鉈等)、靈敏度低、射線劑量高等問題,率先實現銫銀鉍溴X射線探測器新體系,性能突破;針對X射線成像所需求的大面積厚膜制備困難、多晶膜離子遷移嚴重、噪音大的問題,開發冷等靜壓和熔融熱壓工藝,提出異質外延鈍化新機制,實現面積25cm2致密膜,并實現高分辨率X射線成像。工作入選2017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類)和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重大學術進展。
韓冰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激光加工和激光操控微納機器人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激光一體化集成技術和多場耦合操控方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通訊作者文章1篇,受理中國發明專利申請2項。其中AM文章被選為期刊正封面文章,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并被國家科技部官方網站報道。曾獲吉林大學校優秀博士畢業論文,吉林大學研究生學術業績獎學金,校優秀學生干部,校慶志愿服務先進個人,“爭先創優”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獎勵,并多次作為主要學生組織者承辦國際國內光學會議。畢業后直接入選國家2019年度“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清華大學“水木學者”計劃,并獲第66批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二等資助。
宋萬鴿同學,主要從事微納光子集成與拓撲光子學的研究。2019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兩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第二作者發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一篇。目前已在國際會議做報告共計8次。曾獲國家獎學金、協同創新中心優秀研究生英才獎、國際學術會議獎學金、蘇州育才獎學金、Nature Conference會議二十佳墻報獎等榮譽。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在實驗上驗證了非厄米效應對于拓撲零模的恢復與拓撲保護性質的增強,系統揭示了一維拓撲波導陣列中邊界態之間的耦合效應以及拓撲零模的分裂現象,并創造性地引入非厄米簡并來恢復嚴格的拓撲零模,增強了有限體系下拓撲模式的魯棒性;創造性地將拓撲設計應用到光子芯片中去,實現了魯棒性的光耦合、分束等器件,這項技術具有很大的加工誤差容忍度和工作帶寬,為實現大規模的光子集成提供了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協助發展出光譜變焦和層析技術,實現了對生物細胞的顯微立體層析成像。研究成果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選為 “編輯推薦文章”、當期inside cover文章重點推薦。其中PRL文章位居Altmetric論文評價系統追蹤的所有研究成果的前10%,并被推薦到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
程露同學,博士研究生。2016年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2017年在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進行博士階段的研究工作。研究內容主要為基于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的發光二極管器件。2016年首次制備了具有多量子阱結構的鈣鈦礦薄膜,克服了二維鈣鈦礦材料在室溫下激子易淬滅和三維鈣鈦礦材料覆蓋率不高,缺陷多的問題,首次實現了效率超過10 %的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器件。該研究成果入選 “2016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至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并參與多篇SCI論文研究工作。
謝博陽同學,主要從事人工微結構波場調控和拓撲人工微結構研究。2019年在南開大學獲得光學博士學位,現在南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 (1篇)、Advanced Materials (1篇)、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篇)發表文章共4篇,合作發表文章8篇。H因子為10。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通過調控手性人工微結構能帶和對稱性,實驗上觀測到手性人工微結構中的第二類外爾點和手性邊緣態,證實了外爾點頻率附近體能帶和邊緣態能帶的費米面形態有拓撲轉變,邊緣態有明顯的連接不同荷外爾點的費米弧;通過利用人工微結構拓撲絕緣體中的拓撲折射設計定向天線,提出了一種不受波源影響的多波束產生方案;提出用振幅一致且相位延遲為0和180度的共振結構,作為二進制編碼“0”和“1”的單元,通過對編碼的不同排布,實現了包括產生特定天線方向圖、聚焦等功能;提出用相互耦合的“0”和“1”單元交替排列,利用干涉原理實現聲非對稱透過。東南大學的崔鐵軍教授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綜述文章引用了原文中的六幅原圖,對上述的兩項工作以單獨章節的形式進行了詳細介紹。
申藝杰同學,現為歐洲瑪麗·居里學者(Marie S.-Curie Research Fellow),受歐洲瑪麗·居里學者獎學金全額資助于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光電研究中心(Optoelectronics Research Centre,ORC)納米光學與超材料組(Nikolay I. Zheludev課題組)進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10月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光學工程專業并獲得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榮譽;2015年7月本科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攻讀博士期間受邀為訪問學者于南非金山大學物理學院結構光實驗室(Andrew Forbes課題組) 與南非CSIR國家激光中心進行合作研究;現為中國光學學會會員,中國力學學會會員,2018年贏得美國光學學會(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OSA)特邀會員與系統與儀器組資深會員榮譽;還是中國國家一級計算機制圖員,多個知名物理學家與光學期刊Opt.Lett., Opt. Express, IEEE Photon. J., J. Opt.等的資深審稿人,2020年贏得英國皇家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IOP)。主要研究領域有光學角動量,結構光操控,量子糾纏,超快非線性光學,納米光學與超材料。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利用寬帶Yb:CALGO晶體產生高性能光譜與軌道角動量可調諧的結構激光,產生了波長與軌道角動量可同時大范圍調諧的渦旋光束、高穩定的雙波長渦旋光束、以及基于橫鎖模技術產生的具有新型拓撲結構的多奇點渦旋光束;首次提出并發現啁啾脈沖放大過程中的增益相位調制效應;提出復雜軌道角動量光場中多奇點產生與分裂的統一理論,實現廣義的多奇點結構光場的表征與定制;實現多自由度SU(2)結構光束,進而首次實現了三自由度及以上的經典糾纏態,可實現光通信維度和容量提升,光鑷對微粒的動態與并行捕獲能力,高維量子編碼和量子保密通信等應用;在超材料中實現時空糾纏的光學無極子拓撲脈沖結構。在物理及光學領域知名期刊Light: Sci. & Appl., Phys. Rev. A, Opt. Lett., Opt. Express等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并有上百次引用。其中在Nature旗下的著名光學期刊Light: Sci. & Appl.以第一作者發表的綜述論文被Eurekalert!、Bioengineer、Photonics Media、Science Codex、Phys.org等雜志媒體多次亮點報道。
邱曉東同學,主要從事光場調控與量子信息等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基于非線性光學過程的光場調控。共發表學術論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3 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a,Photonics Research各1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在量子關聯成像中,突破基模高斯光作為泵浦光的傳統方法,創造性地通過泵浦光的空域調制實現了對雙光子高維OAM糾纏態的有效操控,實驗上構建了一種基于量子關聯的新型模式識別技術。首次將螺旋相襯技術拓展到非線性光學倍頻過程,通過在傅里葉平面對入射物體的頻譜與軌道角動量光場進行和頻,不僅實現了不可見光照射下相位物體的上轉換成像,還同時實現了相位物體邊緣增強的可視化效果。
李子琦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相關的研究,在低維納米材料的非線性光學和超快動力學、飛秒激光微納加工、固態波導激光器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pplied Physics Reviews、APL Photonics、Photonics Research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9篇,SCI論文總引用近300次,先后在中國光學學會學術大會、全國光學青年學論壇等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作口頭報告6次,曾獲2019歐洲物理學會量子電子-光學分會學生旅行獎(EPS-QEOD Travel Grant Student Award)、第五屆二維材料國際會議最佳口頭報告獎、2019年超快激光精密加工技術及應用研討會最優秀展報獎,以及山東大學研究生校長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山東大學“十大優秀研究生”、“五·四”青年科學獎等榮譽,并獲得中德中心資助,作為中國優秀博士生代表之一出席第69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
劉晶晶同學,主要從事中紅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研究。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在Photonics Research(1篇),Optics Letters (4篇),Optics Express (1篇)等SCI 期刊發表相關論文8篇;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并作口頭報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兩項,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1項,主持校級科研創新基金1項;曾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兩次、學業獎學金、校級研究生“學術十杰”稱號等多項榮譽。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圍繞應用前景廣闊的2-3μm波段脈沖激光產生技術,結合晶體物理和材料科學,研究了稀土離子摻雜氟化鈣/鍶晶體的光譜特性、團簇效應和能量傳遞過程,全面表征了它們的激光輸出特性,評估它們在中紅外寬帶大功率寬光譜超短脈沖激光技術中的應用潛能,獲得了結構緊湊、小型高效的中紅外全固態激光器,同時為該類晶體的優化生長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周曉凡同學,博士研究生,在讀期間以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身份就讀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主要從事超冷原子光學晶格量子調控的理論研究,在自旋軌道耦合超冷費米氣體的強關聯量子效應及拓撲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篇),Physical Review A (3篇),New J. Phys. (1篇) 等SCI期刊發表相關論文8篇。主持了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1項。曾獲得2017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6和2017年分別獲得山西大學研究生學業獎學金。
張峰同學,于2017年入深圳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徐世祥和張晗教授的指導下從事二維材料非線性光學和超快光譜性質研究。其研究的內容為二維材料在強激光作用下引發的的光學非線性和光生產物,如自由載流子、激子、等離激元動力學及其調控特性,對于構建相關光電子器件,如鎖模激光器、光電探測器、太陽能電池和發光器件具有重要意義。攻讀博士學位以來,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Photonics research》《Laser & Photonics Review》《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 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文章9篇;Web of Science總引用704次、他引638次,H-index為15,兩次榮獲深圳大學“騰訊創始人”獎學金,榮獲儀器儀表學會“金國藩”青年學子獎學金,主持深圳大學研究生發展基金重點項目一項。
范錦濤同學,主要從事超快激光非線性動力學過程研究及少周期脈沖產生的實驗研究。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形式在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等SCI 期刊發表相關論文十余篇。2017年獲“天津大學”優博基金支持,2019年成為漢諾威大學博士后,入選瑪麗居里光學會員,同時獲得歐盟MULTIPLY科學基金支持。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提出了光纖飛秒激光器泵浦的OPO獲得高功率寬帶可調諧輸出的新方案:拓寬了光纖飛秒激光器泵浦OPO輸出短波范圍;設計了基于四棱鏡系統和全金鏡的無介質鏡飛秒OPO系統;設計了重復頻率為GHz的V型腔OPO;將脈沖自壓縮技術應用到光纖飛秒激光器泵浦的OPO中,搭建了閑頻光中紅外4.2個光學周期的OPO;首次量化研究了飛秒OPG輸出信號光脈沖的相對強度噪聲及時間抖動,提出了基于雙路CW-OPA的相干脈沖合成方案,獲得中心波長1470 nm處3.9個光學周期的少周期飛秒激光脈沖輸出;以輸出高斯光束的Yb光纖飛秒激光器為泵浦光源,提出輸出信號光為矢量光束(諸如高階龐加萊光束、渦旋光束)的飛秒OPO設計方案。
馬超杰同學,光學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數字全息術及其在數字光學相位共軛技術中的應用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篇,同時,以共同作者身份發表論文20余篇,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口頭報告和海報張貼各1次。目前受邀擔任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OSA期刊審稿人。在校期間曾多次獲得一等學業獎學金和優秀研究生稱號。
姚海峰同學,主要從事大氣激光通信應用的實驗研究。共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17篇: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7篇,其中SCI文章4篇(Optics Express(2篇),IEEE Access(1篇),Optics Communication(1篇),光學學報(1篇));其他合作SCI論文6篇,EI論文6篇;并且發表專利23項,其中獲得授權專利7項;2019年獲得儀器儀表協會“金國藩”青年學子獎學金,同時還獲得了其他國家級、省市級、院校級等獎勵13項,博士在讀期間參與了7項國家級項目,主要成果為:創新性提出了基于APD特性的MPAM和MPSK信號在大氣信道中兩種傳播模型,并研制出傳輸裝置;根據大氣光信道特征,首次提出信道互易與時間延時的評價模型,研制出大氣光信道互易性實驗系統;根據激光在大氣信道中傳輸特性,為中科院軟件研究所研制出了大氣湍流模擬裝置,同時為華為2012實驗室開發了激光傳輸特性評價軟件,這些科研工作受到專家一致好評。
劉文杰同學,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究,成果入選“浙江大學學生學術十大進展”和“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已發表SCI論文14篇,一作5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2項,授權3項;在國內外多地參加國際學術會議6次,做主報告5次,張貼海報3次,并獲最佳海報獎1次;赴牛津大學博士公派聯合培養一年;曾獲浙江大學最高獎學金“竺可楨獎學金”和最高榮譽稱號“十佳大學生”,以及國家獎學金、三好研究生和優秀研究生等20余項榮譽獎勵。
吳康達同學,主要從事量子信息的理論與實驗研究。2015年,吳康達進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至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ence Advances一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篇,Optica一篇,npj Quantum Information 2篇 (其中一篇已正式接收),并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別獲得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以及2018年研究生求是獎。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實驗實現輔助量子相干性蒸餾;首次從理論上提出量子相干性和量子關聯的無損失循環轉化線路圖,并在實驗上實現量子相干性和量子關聯的相互轉化;首次在實驗上演示量子集體測量減少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力;首次從理論上完全解決了量子比特在非相干操作下的轉化問題,并設計出全光的嚴格非相干操作并以很高的保真度實現;首次在理論上提出利用分布式系統中的相干性度量來檢測量子演化的非馬爾可夫性,并在全光系統中做了實驗演示。研究成果被著名科普網站science trend,權威媒體科技日報頭版、中國科學報第一版報眼、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等的廣泛關注和報道。
錢琛江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固體腔量子電動力學及其在量子信息處理中應用的實驗研究。博士研究期間將量子點-光子晶體微腔耦合體系,從傳統的難以調控的基態單激子,向雙激子、激發態激子等方向拓展,提出并實現了雙光子拉比劈裂、可控的非偶極近似下的激發態-微腔強耦合體系。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1篇),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 (1篇)等期刊發表相關論文6篇,共發表論文22篇。曾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標兵等獎勵。
劉征征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超短脈沖激光與功能材料相互作用及微納激光器件的研究。以激光器小型化為牽引,以基于新型增益介質為突破口,創新發展了亞波長及亞微米尺度的微納激光器件,取得多項原創研究成果。相關工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CS Nano、ACS Photonic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Nanophotonics等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篇。曾獲得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閩能優秀學生獎學金”等多項榮譽,獲選2019年上海市“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
郝騰飛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微波光子信號產生和處理技術方面的研究。至今,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Optics Letters、Optic Express等期刊發表論文8篇,其中兩篇為特邀論文,另有一篇被編輯精選為“Editor's Pick”。同時,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s Express等期刊上發表5篇合作論文。曾獲IEEE Photonics Society Graduate Student Fellowship、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 (MTT-S) Graduate Fellowship、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寶鋼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必和必拓獎學金、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獎學金等榮譽。
陳威威同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型半導體納米晶材料及光電器件的研究,系統地研究了摻雜對半導體納米晶影響,并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在Small,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Adv. Optical Mater.等國際SCI期刊發表論文7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