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浩
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
張存浩,1928年2月23日出生于天津,籍貫山東無棣,物理化學家和激光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所長。
1943年張存浩考入廈門大學;1947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化工系 [2] ;1950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當選為中科院化學部常委;1986年至199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2013年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張存浩是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研究雙共振光譜學和分子碰撞傳能,短波長化學激光新體系。研究水煤氣催化合成液體燃料,在發展熔鐵催化劑和解決流化床傳熱與反混問題上有所貢獻。
導 讀:“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當今是時代,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是關鍵核心技術?!贝筮B化物所始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相關政策和中央重要文件精神。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涌現出了一大批關乎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建設的重大原創核心技術,以張存浩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開創的化學激光就是其中之一。1972年春,張存浩從下放農村回到大連化物所,被任命為化學激光研究室主任。他和同事們一道在科學春天陽光的普照下,經40多年的艱苦奮斗和協力攻關,研制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激光器,實現了我國化學激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
化學激光研究室成立之初,缺乏如光譜儀、示波器等基本儀器設備、找不到有價值的科研文獻、人員配置也少,實驗室是設在山溝里的普通磚瓦房中,投入經費少,這是一項全新的戰略高技術,以當時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科研條件來開展這項研究,難度還是很大。張存浩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從頭學起,迎難而上,與莊琦、楊柏齡、桑鳳亭、沙國河等一批中青年科學家著手研制超音速燃燒型氟化氫/氟化氘激光器。他們從所內基礎出發,自己創造條件去解決困難。張存浩院士回憶:“當時需要幾千元還無法買到的光具座,課題組內自行設計了簡單合用的調節架來代替。還有超音速微噴管陣列是這種激光器的心臟,它的設計和加工是整個任務的攔路虎。楊柏齡研究員等和儀器廠師傅、工人緊密結合,日以繼夜地攻關,在較短時間內拿下了這個裝備著上萬個精密噴管和小孔的攔路虎。不僅大大促進了研究的進程,也節約了大量的研制費用,還為后來發展超音速氧碘化學激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而且建立了充分的信心和對成就的自豪感?!?/span>
成功之路在于獨辟蹊徑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外公開發表的氟化氫化學激光論文都是等離子加熱驅動體系。張存浩及其同事們一開始就沒有按照當時國外文獻報道的等離子驅動來研制氟化氫化學激光,而是獨立選擇燃燒驅動,1973年,他們只用了1年多時間,就研制出了我國第一連續波氟化氫化學激光器,1976年,激光器功率提升了幾個量級。十多年后,張存浩及其同事了解到,國外實用化的氟化氫化學激光也是采用燃燒驅動體系,而非等離子驅動體系。他們選擇燃燒驅動體系盡管與國外的體系完全不同,但效果卻基本一致。1979年,氧碘化學激光器的研究在國外剛剛起步,張存浩院士當即決定開展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研究。1983年,他們先后研制出我國首臺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光引發和放電引發的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其中放電引發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為國際首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顛覆性技術創新首先要有思想觀念的突破。要有創新的文化自信,以產生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為榮,不能‘言必稱希臘,賢必舉歐美’。”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有時我們有必要獨辟蹊徑,走與國外公開發表的不同技術路線,并不是我們要標新立異。而是因為國外公開發表的關鍵技術研究路線常常是走不通,嚴格封鎖真正有用的技術路線。
堅守“非共識”創新
1986年,在國內激光規劃會議上,絕大多數參會專家支持我國重點發展自由電子激光,化學激光成為國內當時的“非共識”創新項目。張存浩院士在會議闡述化學激光不依賴外部能源、易于放大、光束質量好、設備簡單等獨特優越性,比較容易實現國家戰略需求。他據理力爭,并與參會的科學界前輩們打賭:“只要十分之一的經費,我們就可以得到十倍于自由電子激光的功率,而且還能早出成果。”在張存浩院士的努力爭取下,化學激光當年首次獲得了國家資助,雖資助總經費僅為自由電子激光的13%,但這為化學激光爭取到了十分關鍵的發展空間和經費。張存浩院士回憶道:“在八十年代初期,化學激光沒有國家專項科研經費的支持,研究經費緊張,研究人員開始流失,為了發展化學激光,穩定人才隊伍,我們想過以賣化學激光器來籌集研究經費,后來想盡辦法找上級部門借了30萬元作為經費。”從1986年開始,在國家科技政策及經費的長期支持下,張存浩院士及其同事們協力攻關,化學激光走上了快速發展軌道,已成為滿足我國戰略需求的首選激光光源。
只要心中有陽光,腳下就有力量。張存浩院士他是一位一生追光的科學家,他追逐的是那束激光、也是科學的真理之光,更是用科學技術改變國家命運的夢想之光。這位老人也像是一束光,一束照亮我國科研之路的強光,引領著后輩在科學的海洋中探索新的航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