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為村集體帶來70萬元收入、長期解決了14個貧困家庭穩定就業……”
這是中國華電在新疆克州烏恰縣巴音庫魯提村建設的500KW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也是我國光伏扶貧的一個縮影。
中國華電集團供圖
5月18-20日,觀察者網跟隨國資委組織的“走進新國企,見證美麗鄉村”活動,來到新疆克州、喀什,深入了解了中國華電新疆公司幫助當地脫貧并推進鄉村振興的故事。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克州)烏恰縣的巴音庫魯提村,地處帕米爾高原,被山包圍,距托帕口岸只有23公里。曾經,這里耕地不多,產業不強,但是如今,這里戶籍人口356戶122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6戶697人已經全部脫貧。華電援建的光伏扶貧電站就是代表性的項目之一。
2019年10月31日22時18分,由華電集團援建總投資350萬元的烏恰縣巴音庫魯提村500kW 光伏扶貧電站成功并網運行。這是克州第一座光伏扶貧電站,年發電量100萬千瓦時,年收入達70萬元,可以為1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提供3000元扶貧資金,并提供就業崗位。
據中國華電派駐烏恰縣巴音庫魯提村第一書記陳大為介紹,這座電站的電會并入總電網,再分配到各地區使用。通過這個電站產生的收益,80%需要花到這些地方:設立14個公益性崗位,為電站做日常維護,解決收入問題;直接幫扶脫貧戶;解決居民生病等突發事件;村集體經濟滾動發展的需要。
如今全村已經脫貧,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光伏電站收益80%的純輸血幫扶資金將遞減,更多的用來村集體產業發展,這也是為后續的發展做更好的規劃,繼續從源頭帶領當地創收。
帶動就業,從源頭扶貧
從華電在巴音庫魯提村的光伏扶貧可以看出,這是是從源頭做起,通過解決就業、發展產業來帶動當地發展。
華電的光伏扶貧項目采取“1+3+N”的運行管理創新模式:第一年由華電代管,同時招聘并培訓本地大學生,第2、3、4年由本村管理、華電提供技術支持和遠程指導;第5年開始,完全由村自主管理,中國華電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援。
如今電站的站長吐爾洪庫爾班,就是通過該模式成長起來的當地大學生。他5歲時,右腿因病致殘,但是他讀過大學, 通過中國華電免費提供的光伏電站技能培訓,他最終成為了光伏電站的站長。
吐爾洪庫爾班(左)圖源:中國華電定點扶貧巴音庫魯提村工作紀實
像這種“授人以漁”、扶貧先扶“智”的幫扶方式,華電在新疆還做了不少。
在喀什市墩艾日克村,華電“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通過“產業振興+穩定就業”促脫貧,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振興。一產是紅棗+石榴+蔬菜套種,計劃到2022年實現人均1.5畝林果、戶均1畝蔬菜的目標。
二產是穩定就業+衛星工廠創效。比如華電“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引進企業——巨兆輝森衛生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不僅提供當地用紙,還解決了70人的就業崗位。
三產是鴿業+合作社。即采用“龍頭企業+農戶+基地”模式,2019年扶持80戶貧困戶進行養殖,不僅教授專業技術,還引導貧困戶轉變思想,勤勞致富。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中國的國企,如華電,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國企,并非資本主義環境下以收益為目標的企業,而是承擔著社會責任。從華電新疆的工作來看,這樣的幫扶不是“撒錢”,不是施舍,而是幫助當地居民改變思想、促進教育、發展產業,從源頭助力當地振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