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距離制造強國還差多少年?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昨天給出一個新答案:至少30年!
如果是個普通官員這么說,恐怕不會引起多大關注,甚至可能因“不合時宜”而招來不少質疑。但苗圩不是普通官員,他不僅是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還當過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去年8月才因年滿65歲轉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而且,苗圩是在全國政協大會上,面對高層領導和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作出這一判斷。他說:“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早在2015年,時任工信部部長苗圩就說過中國需要30年才能成為制造強國。不過,官方2015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為中國制造業設計了10年發展路線圖,強調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中國制造2025》逐漸成為美國打壓中國的一個借口。中國官方也很少再提這一規劃,但規劃仍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指南。
根據官方去年制定的2035年遠景目標,中國將在未來1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副總理韓正去年11月1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說,中國將持續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四化”;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苗圩昨天明確指出,中國至少要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才能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
他坦言,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得過早、過快,不僅拖累當期經濟增長,影響城鎮就業,還將帶來產業安全隱患,削弱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對于中國制造業的弊端,苗圩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市場化改革不到位。”比如,企業公平競爭機制不健全,一些隱性的市場準入限制依然存在,企業稅費負擔依然較重,金融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強等。中國社會對加快發展制造業并未完全形成共識,忽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用服務業代替制造業拉動整個經濟增長等觀點和看法還有一定的市場。中國要保持戰略清醒,深刻吸取歷史教訓,深刻認識差距和不足,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保護幾十年來攢下的家底。
按照聯合國制定的產業標準,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并在2010年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一直是中國制造業的短板。
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后,中國在芯片制造等高科技領域深感被人“卡脖子”的痛楚。公眾雖然認識到中國距離制造業強國還有很長的路,但不少人認為,中國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屆時必然成為制造業強國。因此,苗圩昨天提出中國還有“至少30年”的差距,不僅有些出人意料,對某些中國制造很快將“趕超美國”的樂觀情緒,也是一針清醒劑。
去年12月25日,中國工程院發布的《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成為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但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美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依然持續高于各國,處于第一陣列,綜合優勢突出;德國、日本穩居第二陣列,相對優勢明顯;中國、韓國、法國、英國處于第三陣列。
《報告》中的“制造強國發展指數”下設四個一級分項指標:“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其中,除規模發展外,其余三項是衡量制造強國的主要標志,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差距所在。2019年,中國的“規模發展”分項數值整體增加最明顯,但在另外三項指標的合計值排名中,中國位列第六,與美國、德國和日本仍有較大差距。
而且,在“持續發展”這一指標中,中國的分項數值繼2017年后再次出現下降。2018年,中國制造業銷售利潤是6.19%,研發投入強度為2.32%,而2019年制造業銷售利潤是5.23%,研發投入強度為1.45%。企業運營困難是導致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在解讀這份《報告》時說,中國需要“靜下心來”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慢活,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關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