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作為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正加速駛向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新賽道。而我們今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青島的一家從事激光鈑金加工的企業里。
在接起采訪電話前,閆春生正忙著給新工廠做規劃:“主要是上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統,廠子要想正規的話,咱必須把系統健全起來。”
成立于2009年,青島慶飛激光切割有限公司最初生產的零件只涉及剪板、火焰下料等幾項工藝,但隨著公司業務逐漸轉向醫療、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高端領域,從2015年2月起,總經理閆春生開始與激光切割、折彎、焊接等等工藝打起了交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此,閆春生花費不小。他一口氣購買了5臺激光切割機,9臺折彎機,1臺德國阿庫(ARKU)的FlatMaster?55165型矯平機,1臺去毛刺機,以及多臺焊接機器人。
在這些設備中,閆春生尤其對阿庫生產的FlatMaster?55165印象深刻:“我們一直堅持,要買設備就要買最好的。我們從2017年開始尋找矯平設備,通過和南方一些同行的交流,并到阿庫位于昆山的矯平去毛刺中心實地考察,直到2018年底才定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不同品牌之間進行了大量的比較。”以板材的矯平為例,由于阿庫FlatMaster?55165采用的是伺服液壓控制系統,相較于傳統的采用機械原理的矯平機,必須在送料前進行人工測量,只有檢測合格的板材才能被送入,在FlatMaster?55165上,一旦板材質量不過關,矯平機會將板材自動回彈,這就減少了工人的操作,保證了后續生產的質量。“這一點也是阿庫矯平機最大的優勢。”閆春生介紹說。
目前,這臺阿庫FlatMaster?55165每天要在慶飛的工廠中運轉5個小時作左右。除了矯平從0.5mm到15mm厚度,寬度1500mm的不銹鋼板、熱軋鋼板等板材,還需負責對激光切割后的零件進行平整,以方便后續折彎、焊接等工藝。據閆春生說,僅僅在切割與折彎工藝之間增加平整這一項工序,就給慶飛的工件質量帶來了巨大的提升。“我們有個客戶,它是給法國農機做配套的,其中有一個圓盤的零件,在別的供應商那里做,平整度總是達不到客戶的要求。而我們在用上了阿庫FlatMaster?55165后,以前40-50絲(1絲=0.01mm)的公差一下降到了20絲左右,”閆春生說道,“其他的客戶看到后,也紛紛找到我們,要我們幫他們生產零件,像一些特種裝備、叉車生產商,他們都要求零件矯平。可以說,我們在無形中拔高了行業的標準。當我們的客戶收到慶飛生產的工件之后,他們也會要求其他的供應商的零件也達到我們的公差和平整度,不然,他們會拒絕收貨。”
2020年,受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行業挑戰重重,而閆春生卻在醞釀著一個計劃:“在3-5年內,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服務青島本地甚至整個北方的矯平加工中心,不僅是針對慶飛自身的客戶,也開放給我們的同行,如果有需要矯平解決方案的,我們會提供一系列外協加工服務。”一旦開放外協加工業務,就意味著要面對門類廣泛、材質繁多的各種鈑金產品。因此,實現這一愿景不僅需要設備,更需要一支強大的專業團隊,而閆春生再次把目光投向阿庫。“阿庫的設備穩定性好這是有目共睹的,同時,阿庫的銷售人員也非常專業,一旦我們遇到什么問題,他們都會非常及時地給出專業的意見。我們計劃后續再購買阿庫的FlatMaster?88以及FlatMaster?40設備,這樣薄中厚板、大件小件可以實現全覆蓋。對于阿庫,我是絕對信任的。”
一直以來,北方制造業總是被冠以“粗放”、“小作坊”的標簽,而慶飛正在努力擺脫這些標簽,向一個現代化的“精加工”企業轉型。在閆春生的推動下,慶飛已經邁出標準化的第一步。“過去,工廠都是依靠人管人這種模式,效率低,出錯的概率也高。現在我們將所有的激光切割機、折彎機、矯平機、去毛刺機、焊接機器人集成在一套生態系統中。一旦有訂單來了,系統會根據工藝流程進行排期和排料,不需要人工干預。我們的后臺人員可以通過系統實時監控加工數據匯報到辦公室,哪些人干了哪些活,一目了然。”在采訪的最后閆春生如此描繪他理想中的鈑金工廠。
許多人以為“工業4.0”只是個時髦詞,與車間或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真正的關聯。其實,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工業4.0元素。工業4.0是一個里程碑,代表用實際的機器數據幫助員工,指導生產。其終極狀態就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生成的算法采用機器數據做決策,優化生產價值流。未來,慶飛的“小目標”究竟會以什么樣形式呈現?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