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透露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新技術。
8月11日上午,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開幕。華為智能汽車、東風集團、長城汽車、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汽車行業大佬到場。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表示,華為在武漢成立團隊研究激光雷達,短期目標是研發出100線、200線的激光雷達,降低成本,支撐智能汽車,實現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
據了解,激光雷達是一種用于精確獲得三維位置信息的傳感器,好比人類的眼睛,可以確定物體的位置、大小、外貌甚至材質。
華為成立團隊研發激光雷達
王軍透露,華為目標是短時間研發出100線的激光雷達、200線的激光雷達,爭取成本做到每個500美元,甚至每個200美元。“支撐我們所有的智能車,都配上激光雷達,實現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
中信證券指出,激光雷達是一種綜合的光探測與測量系統,通過發射接收激光束,分析激光遇到目標對象后的折返時間,計算出目標對象與車的相對距離。目前常見的有8線、16線、32線激光雷達。激光雷達線束越多,測量精度越高,汽車駕駛安全性也越好。激光雷達掃描的點云數據得到環境三維模型,性能優越,是實現L4/L5級自動駕駛的核心傳感器。但價格高達數千至數萬美元,明顯高于其他傳感器。
“大家都說如何超越特斯拉,特斯拉沒有用激光雷達,除了其他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貴。”王軍說。
早在今年1月份,中金公司指出,激光雷達價格高企是此前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緩慢、難以量產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伴隨各領域廠商(如大疆、博世、華為等)紛紛入局,激光雷達有望在2020年進入價格降低+車規級階段,對提高駕駛安全性及實現自動駕駛量產具有重要意義。
幫助車企造好車
王軍認為,汽車市場有足夠空間,讓更多的玩家發揮自己的作用,汽車行業不會幾家獨大。王軍表示,華為公司不造車,華為的使命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早在2019年4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致力于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2019年5月,華為公司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執行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戰略。
2019年10月,徐直軍表示,華為主要從五個方面幫助車企造好車。一是最傳統的智能網聯,致力于把車與云、車與車、車與物、車與周邊連起來。第二是智能駕駛。第三是智能座艙。第四是智能電動。第五是提供一系列幫助車企研發創新及支持出行服務的云服務。
“華為也會利用自己的5G技術來開發毫米波雷達,實現全天候的成像,同時我們也會充分利用全球領先的光電子技術,開發激光雷達,真正解決激光雷達面臨的成本問題與性能問題。”徐直軍表示。
激光雷達市場前景廣闊
相關概念股異動
今年1月,申萬宏源指出,激光雷達主要有機械式和固態激光雷達兩條技術路線,目前兩種路線都存在技術、成本、量產、車規級等問題沒有解決。激光雷達雖然價格下探明顯,但是車規級要求仍然是激光雷達前裝裝車的最大障礙。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2018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激光雷達市場規模約為2.16億美元,預計2024年可達42億美元。
早在2019年4月,據媒體報道,襄陽市人民政府、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華為共同簽署“智行隆中”戰略合作項目,充分利用東風公司在汽車研發、制造、檢測、出行等領域的雄厚實力,華為在5G、車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和華中地區數據云計算資源優勢,以及襄陽市獨特的區位和產業優勢,共同打造智慧交通體系。
8月11日下午,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東風汽車、東風科技一度漲停。截至下午收盤,東風汽車漲7.99%,東風科技漲2.55%。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