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地上奔馳的汽車到宇宙空間漂浮的衛星,3D打印幾乎無所不能。科學家們也在通過研發更多的關鍵設備,讓3D打印技術應用于更多設備中。近日俄羅斯FPI(高級研究基金會)和WIAM(聯邦國家統一企業)兩家機構首次對其3D打印MGTD-20燃氣渦輪發動機進行了飛行測試,其結果也表明了使用SLS生產技術的發動機是可靠有效的,可以實現量產。
FPI和WIAM于2015年11月成立的合資企業,旨在開發用于3D打印飛機和火箭發動機的“新一代材料”。在該項目框架內,政府支持的小組已部署了SLS生產技術的3D打印設備,以制造原型MGTD-20燃氣渦輪發動機。
3D打印出來的渦輪機使用了可適應更高沖擊力的定制設計金屬粉末,以達到更高的金屬強度,比現有材料生產的渦輪機強20%。并且發動機的制造速度比傳統方法快了20倍,制造成本降低了一半。
俄羅斯制造的3D打印渦輪發動機試飛
最終的發動機在由俄羅斯安全公司設計的一款無人機上進行,該飛機本身重達40kg(包括10kg電動機),成功起飛并利用20kg的推力提升到170米的最高海拔。完成試飛后,該無人機降落并恢復原狀,發動機沒有收到任何損壞,通過了實地測試。在評估MGTD-20性能之后,兩家公司正在測試該系列其他款小型燃氣渦輪發動機,目標是到2022年投入量產。
在航空航天領域,3D打印成為了航天航空公司解決部件生產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航天公司明顯更激進,傾向于使用全3D打印引擎將衛星發射到軌道上。而航空公司傾向于在現有引擎中加大3D打印零件的構成比例,比如波音與GE合作制造的GE9X發動機就使用了300多種3D打印零件。由此看來,航空航天業都期望借助3D打印技術降低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備件供應鏈的風險。
波音與GE使用3D打印的飛機零件應用于發動機內
前陣我們報道過3D打印部件已經應用于飛機機艙部件的消息,現在3D打印部件已經開始應用于引擎等關鍵部件,這充分證明了3D打印在航空航天領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制造飛機無需復雜的金屬部件制造工作,幾臺3D打印機就可以解決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