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關于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對于制造業,《報告》提出:
2019年,我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暢通供需循環。
其中,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出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運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又淘汰煤炭落后產能1億噸左右,穩妥推進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推動重大石化項目建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工程,推動中國標準地鐵A型車等一批國產首臺(套)技術裝備示范應用。
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出臺支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傳統服務行業改造升級等政策措施,大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支持共性技術研發、工業設計、工業互聯網等平臺建設。
支持實體經濟降成本力度加大。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由月銷售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
2019年,我國持續深化高水平開放,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加快構建。其中,利用外資水平持續提升。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鼓勵外資投向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外資產業轉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十分重要。
在主要政策取向方面,加強宏觀政策的統籌協調。產業政策要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著力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2020年,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做好九方面工作。其中,既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又要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一是加大對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
出臺支持制造業民營企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意見,鼓勵地方以市場化手段對陷入困境的優質民營企業進行紓困救助。
二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重點支持高端裝備制造、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電子信息制造等重點領域。實施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工程,完善技術改造服務體系。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研究出臺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鋼鐵企業“推重組、促轉型”,持續優化石化產業布局,繼續實施人口密集區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廣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推動智能制造與建筑工業化融合發展。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試點示范。
三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大力培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增強產業鏈的集聚效應。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
此外,在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方面,要繼續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在具備條件的內陸城市打造一批高端制造業基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