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次航天發射,蟬聯世界榜首;81個航天器,位居全球第二;“胖五”重型運載火箭成功復飛。
2019年,中國航天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探火星、落月球、載人空間站等重大航天計劃的穩步推進,也讓中國航空航天產業進入爆發前夜。鮮為人知的是,這些航天器的許多重要部件,是利用金屬3D打印技術制造完成的。
金屬3D打印,是3D打印技術的高難度發展分支,除了具備無需模具且可定制的優勢以外,在打印效率和打印質量上,相比傳統金屬加工工藝,均有較為明顯的提升。金屬3D打印技術已在航空航天、汽車制造、能源動力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全球市場呈現強勢增長勢頭。
鉑力特(688333)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創始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展金屬增材制造技術研究的團隊之一,基礎研究實力雄厚;成立伊始便組建了獨立的研發團隊,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研發投入長期保持在營收的10%左右,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因此,鉑力特作為科創板“金屬3D打印第一股”,自上市以來便備受矚目。
近期,億歐科創采訪了鉑力特董事長兼總經理薛蕾博士,我們的好奇之處在于:航空航天業務營收占比高達60%的鉑力特,如何“落地”醫療、電子、汽車等新興細分市場?面對產業投資規模高達34萬億的“新基建”,鉑力特將以怎樣的戰略戰術深度參與?
深耕材料 自研設備
經過30余年的發展,3D打印技術已經造就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上游涵蓋三維掃描設備、三維軟件、增材制造原材料,以及3D打印設備零部件制造;中游以3D打印設備生產為主,大多亦提供打印服務及原材料供應,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下游行業應用,覆蓋航空航天、汽車工業、能源動力、電子工業、模具制造、醫療、文創等領域。
鉑力特的業務范圍覆蓋了上游及中游,但與一般金屬3D打印設備制造商不同的是,鉑力特是從材料工藝入手,延伸至下游設備研發的。在薛蕾看來,金屬3D打印的材料、裝備和工藝是互相耦合的,缺一不可。
金屬3D打印,通常被用來制造高復雜度、高精密度零部件,它們是傳統工藝無法完成的。材料,是關鍵因素,且在實際生產應用時,通常占比比較高。因此,獨立自主的材料研發和生產技術,是該領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鉑力特組建獨立的粉末研發生產線,現已成功研制出TA1、TA15、TC4、TC4ELI等多個牌號的鈦合金粉末,具有質量穩定、球形度高、雜質含量低、粒度分布均勻等優點,現已成功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并服務于空中客車等國際一流廠商,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原材料的銷售收入也呈逐年增長趨勢,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7.40%,有望成為未來營收增長的重要來源。
此外,熟稔材料工藝的鉑力特,對加工中的實際需求更加敏感,因此具備強大的自主研發生產能力。
薛蕾表示,鉑力特在材料工藝研究中發現的實際問題,應對客戶需求,其解決方案最終成為設備功能。比如近期發布的新型號設備BLT-S450,這是鉑力特為聚焦高質量、高品質要求,派遣研發團隊調研了航空航天、醫療、汽車、模具、教育科研五大應用領域,對三十多家重點用戶進行需求分析,才最終推出的最新力作。
從上表可以看出,報告期內,公司的前三大主營業務分別為“3D打印定制化產品”、“代理銷售設備及配件”和“3D打印自研設備及配件”。
鉑力特代理銷售的產品主要來自德國巨頭EOS,它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金屬3D打印設備提供商。公司代銷部分EOS產品,為客戶提供本地化的技術支持、維護等服務,背后邏輯其實不難理解:
客戶需要的,往往是集合了設備、工藝、材料和設計等元素的綜合解決方案,優勢互補才更利于解決客戶難點。
不拘一格,為我所用,讓鉑力特技術實力不斷壯大。
通過代理銷售EOS設備,鉑力特掌握了相關設備的使用經驗及核心工藝,提高了自身工藝技術的支持能力,并與客戶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深耕材料,自研設備,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全產業鏈的布局,也讓鉑力特在競爭中更具“價格底氣”。
伴隨著公司自研設備穩定性和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鉑力特能更好地將高水平服務能力與設備結合,打包形成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讓客戶“做得出、用得起”。目前,這一模式已逐漸得到客戶認可。
金屬加工所及皆有機會
金屬3D打印技術可以快速制造復雜精密構件,還可以降低材料成本、減輕材料重量,因此在航空航天領域備受追捧。
從鉑力特的營收所屬行業占比來看,2018年,航空航天領域占62.21%。鉑力特的3D打印零件支持了多項國家重點型號工程,產品批量裝機應用,涉及C919等軍民用大飛機、先進戰機、無人機、高推比航空發動機、新型導彈、空間站和衛星等。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市場優勢,成為驅動鉑力特未來增長的重要動力。
航空航天領域營收占比之所以比較高,是產業發展規律使然。薛蕾表示,3D打印發展初期,產品價格較高,在匹配各個行業的需求時,其性價比率先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認可,“別的行業占比少,不代表3D打印技術的應用前景不好。事實上,來自各個行業的業務量都在變大。”
且據相關預測顯示,航空航天零部件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500億美元,但3D打印應用在其中的份額尚不足1%,未來市場增長潛力巨大,留給鉑力特的想象空間也非常廣闊。
如何在保持原有競爭優勢的前提下,拓展向其他行業發展的可能性?薛蕾的回答是:提前布局,長期培育,靈活應對。
“鉑力特的使命是‘讓制造更簡單,世界更美好’。公司全員都非常積極認真地應對所有應用需求,即便是當下沒有展現出太大機會的市場,我們也會投入資源布局。我們瞄準的是整個金屬加工應用領域,只要是金屬加工所涉及的,鉑力特都有機會。”薛蕾告訴億歐科創。
作為金屬3D打印全套解決方案提供商,鉑力特針對不同市場,所提供的服務和解決方案深度也有梯度之分。“客戶經過簡單培訓就能自己做的,我們銷售設備產品;制造難度較高或風險較大的,我們提供服務?!毖僬f,“一切均從客戶實際需求出發,讓彼此都更舒服?!?/p>
智能化改造 劍指“新基建”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要求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靶禄ā币唤泦柺?,便成為社會焦點。
“新基建”可劃分為三個層次:“數字基建”、“以數字化為核心的全新基礎設施”以及“經過數字化改造的傳統基建及其新型細分領域”。
金屬3D打印作為所有材料加工技術中,數字化特征最明顯的顛覆性技術,最容易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結合,共同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發展。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3D打印作為技術轉型方向,用于突破研發瓶頸、解決設計難題或直接生產最終零部件,助力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3D打印甚至在重塑制造業,高度契合“新基建”主題。
針對制造業未來發展趨勢,鉑力特已率先展開布局:上市募資主要用于建設“集增材制造、高品質球形粉末生產、智能增材研發于一體”的現代化金屬增材制造智能工廠。
薛蕾認為,金屬3D打印設備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驗證技術原理,讓設備具備“形”;第二階段要解決市場上的應用需求,針對應用場景升級設備和功能,打印出“質”;第三階段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產,讓打印更“自由”。
目前來看,鉑力特仍處于第二階段,但通過智能化和自動化改造,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和生產自動化水平,是其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
通過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多年歷練,鉑力特已經擁有了穩定的基本盤。依托國內制造業市場的覺醒,鉑力特向更多賽道進發,并快速拓展海外市場,這既是不忘初心,也是針對下游需求做出的戰略調整。隨著更多復合材料和設備的突破,更兼“新基建”創造的歷史機遇,鉑力特終將問鼎全球金屬3D打印產業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