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模型依照患者龍某肺部病灶CT數據進行3D重建后制作而成,真實還原了患者的肺血管、細小支氣管及病灶范圍等。據該院影像醫學中心副主任何玉成介紹,相較平面的CT圖像,這種等比例彩色三維立體模型,可使醫生更精準地評估患者病情,更便于進行病例討論及開展后期科研教學工作等。
作為“數字智造化”的縮影,3D打印技術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生物醫療、建筑施工、個性化設計等領域。發揮一次性成型、快速制造、無人化生產等優勢,該技術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一展身手。
醫用護目鏡是戰“疫”的必備“武器”之一,傳統生產產量小、擴產難。1小時打印出一副鏡框,整重只有普通護目鏡的四分之三,還可根據個人面部數據實現私人化定制……利用自身既有3D打印技術儲備,湖南云箭集團有限公司用7天時間緊急研制生產醫用護目鏡,支援抗“疫”前線。
“光是兩側穿戴孔的位置和優化面部曲線,我們就改進了十幾次。”該集團增材制造事業部總經理楊凱介紹說,公司前期生產的超九成產品已捐給戰“疫”一線,目前200余臺3D打印設備“火力全開”,日產護目鏡2000副。
為緩解醫護人員長時間佩戴口罩導致的耳朵疼痛、磨破問題,同樣地處長沙的工業級3D打印領航企業華曙高科攜手匹克體育,生產出一批3D打印口罩調節扣捐往湖北抗“疫”一線。
“調節扣上有一些凸起圓點,可增加固定于防護服上的附著力。”匹克體育科技創新部副總監黃征表示,若采用傳統生產方式,時間來不及,產能跟不上,一次成型的3D打印技術解決了大問題。
不僅是護目鏡、調節扣這類小物件,就連病房這種“大家伙”也被“打印”而出。2月13日,上海一家科技企業運用3D打印技術速造的隔離病房,被第一時間運往湖北咸寧市中心醫院,為救助病患贏得寶貴時間。
此次盈創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15幢3D打印小屋,每幢面積約10平方米,高2.8米,內部可設置床位區、盥洗區,配備空調后就是一個可移動、高強度、封閉保溫的“疫情隔離屋”。建筑材料、鋼廠的鋼渣等都可以作為打印的“油墨”,一臺打印機工作24小時就可打印出十幾幢小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