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開鑿于534年至1566年,前后歷時1000余年,有32座石窟和500余尊造像,主要反映了中國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被稱為“天龍山樣式”,在東方石窟造像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紀20年代,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已知有150余件精品流落到世界各地。“目前,它們散落在美國、日本、意大利等9個國家的近30座博物館和個人手中。”天龍山石窟博物館館長于灝說。

于灝已經在天龍山工作了20多年,每次看到那些殘缺不全的石窟都覺得十分痛心。“幸運的是,三維掃描和3D打印已經被用于文物保護和修復,這讓流失海外的天龍山石窟造像通過數字復原回歸祖國成為現實。”他說。
從2014年起,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同美國芝加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達成協議,聯合開展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項目。于灝透露,項目已采集到100余件天龍山造像的三維數據,并實現了11座主要洞窟的數字復原。

憑借先進的數字技術,這些流失海外的天龍山造像與其原始環境完成了全方位的虛擬合體,從而成功復原了天龍山石窟被盜鑿前的原貌。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還打造了一個數字展覽館,并在國際上進行了數字復原巡展。
“現在天龍山石窟還只是在數字場景上重歸一體,我們會繼續3D打印其他已掃描回三維數據的造像,并期待將來能實現在實物上的合體。”于灝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