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公布了《3D打印髖臼杯產品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審查原則》),并向社會公開征求修訂意見。又一項3D打印醫療植入物實體將加速審查和上市周期。

3D打印髖臼外杯
該《審查原則》聲明了適用對象,“適用于人工髖關節置換用假體組件——3D打印髖臼外杯,通常采用TC4或TC4 ELI鈦合金粉末激光或者電子束熔融等增材制造工藝生產”,但不包括對定制式髖臼外杯及缺損墊塊產品的要求。3D打印的專業從業者想必在前幾年的專業展會上,已經看到3D打印髖臼杯的技術水平和解決方案成熟且普遍。國內外在金屬3D打印領域的SLM、DMLS、EBM細分技術類別、十幾個3D打印品牌旗下均有相關的展品和解決方案。

《3D打印髖臼杯產品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截圖自cmde.org.cn
不過,《審查原則》中也說明這類產品一般由激光或者電子束熔融等技術進行制備,并沒有提及Desktop metal的金屬注射成型(MIM)3D打印技術在內。

Desktop metal的MIM技術并不在《審查原則》之列
另外,《審查原則》還詳細闡述了該產品的主要風險,以及相應的風險管理研究領域。要求充分識別產品的設計、原材料采購、增材制造生產加工過程、后處理、產品包裝、滅菌、運輸、貯存、使用等產品生命周期內各個環節的安全特征。包括3D打印植入物在內的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往往容易被忽略。這類產品在設計、生產和臨床應用直至康復階段,可能帶來哪些負面影響,乃至出現負面影響之后的溯源和補償方式,都需要詳細的研究、應對措施,并明確規定出來。
對于3D打印髖臼杯的研究要求,《審查原則》詳細規定了11條,從原材料、結構、理化性能、金屬離子析出、機械性能到生物相容性、細菌、MRI、滅菌、有效期、動物實驗,需要提供詳細的研究報告以供委員會審查。
研究要求包括:
1. 原材料質控要求
2. 關于多孔部分最小結構單元
3. 理化性能研究及缺陷控制
4. 產品的金屬離子析出研究
5. 產品的機械性能
6. 生物相容性
7. 熱原和細菌內毒素
8. MRI相容性測試
9. 清洗和滅菌
10. 產品有效期和包裝
11. 動物實驗
該《審查原則》的制定和公布,將有利于醫療機構和3D打印企業加速開發3D打印髖臼杯及其它醫療植入物的商品,規范研發流程、加速審查進展,從而推進3D打印髖臼杯及其它醫療植入物的大規模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