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勤中國副主席吳衛軍表示,德勤在調研中國數千家制造企業后發現,中國制造企業云部署積極性不高——53%的受訪企業尚未部署工業云,47%的企業正在進行工業云部署,其中27%的企業部署私有云,14%部署公有云,6%部署混合云。
但事實上,國內外不乏優秀的云服務企業。據IDC報告顯示,從全球市場角度來看,公有云平臺服務商企業代表有Google、Facebook、微軟和亞馬遜,現階段,它們都將云產品定為公司的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從國內市場的角度來看,2009年,阿里云成立,正式開啟了國內云計算的發展浪潮;2012年,金山云、青云、七牛云等企業相繼成立,公有云市場進入百舸爭流;2017年,隨著云計算全面下沉到政企市場,華為云、浪潮云加入賽道。
此外,國家政策也向云計算傾斜。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資料顯示,截止至2018年,國家已經出臺了15個相關政策來推進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云服務生態發展愈加完善,用戶使用普及率逐年上漲。
云計算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價值明顯
眾所周知,云計算包括IAAS(IT基礎設施服務化)、PAAS(平臺服務化)和SAAS(軟件服務化)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在制造業中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并且,在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加大的情況下,制造業企業對于云計算服務需求也明顯提升,這與云計算的獨特優勢密切相關。
云計算的優勢之一在于超強的計算能力。云計算可以將分散的系統整合在一個虛擬的超級計算機,提供超強的計算能力。利用云計算,制造企業能更快的從海量數據信息中獲取想要的信息,加快企業的業務決策。
其次,云計算在制造業中能實現數據整合。混合云可以實現與工廠已有系統和數據中心的整合,具體來說,通過云端通信連接工廠中的系統和設備,設備端可以實現數據采集、工藝邏輯執行和控制,云端在獲得這些數據后根據規則進行分享,指引工藝流程執行工作,生產效率可以有效提升。
此外,云計算的還能實現信息共享。制造企業的產品通常會涉及大批量物流運輸,運輸云構建可以實現制造企業、第三方物流和客戶三方的信息共享,提高車輛往返的載貨率,實現對冷鏈物流的全程監控。
總的來說,云計算的廣泛應用將大幅降低企業信息化建設成本,優化運營管理流程、創新業務發展模式;制造企業 CRM、ERP等生產和管理系統上云,可以對生產設備數據的實時監測,實時監督生產設備和生產線的運行狀況,及早發現生產異常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認識到,上云是其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路徑,也是“制造“向”智造”轉型的重要途經。
并且,正如德勤的報告中也提到的:智能制造對企業的利潤貢獻率提升是很明顯的。報告顯示,2013年,55%的企業智能制造的利潤貢獻率低于10%,到了2017年,只有11%的企業智能制造的利潤貢獻率低于10%,41%的企業智能制造的利潤貢獻率在11%-30%之間,47%企業智能制造的利潤貢獻率在30%以上。
但即便是這樣,依然有不少制造企業對于上云“不夠積極”——53%的受訪企業尚未部署工業云。我們不禁疑惑,這是為什么?
云計算優勢明顯,制造業企業部署云計算因何“不積極”
上文已經論述了云計算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按常理來說“趨利避害”是本能,但仍不少制造企業對于云計算部署卻不夠積極。事出反常必有妖,那么這“妖”到底是什么?
事實上,數據安全一直是各大企業上云的顧慮。企業擔心如果將自己的數據都移交給云服務廠商,可能會出現數據泄漏甚至滅失的風險,企業很可能喪失自身的競爭力。對于制造企業來說,數據丟失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故而在諸多場合,制造企業談到云,第一個考慮的就是安全問題。
“未經客戶許可,華為云不做數據變現,也不會脅迫用戶和華為做數據交換。”華為輪值CEO郭平曾在公開場合承諾。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企業上云必定會面臨的數據問題。
此外,云建設成本較大也是一個較大的問題。一個具有規模效應并實現盈利的公有云平臺,前期投入成本是巨大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及每年的折舊費用、研發支出、人員開支、生態培育成本等。并且,要實現對工業大數據的智能分析,首先要解決如何把數據處理技術,跟制造工藝、生產產線結合起來的問題。
除此之外,即便企業確定了是否上云,但如何上云又是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采用公有云、私有云、還是混合云?這些都是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并且,云計算作為未來信息系統的核心入口,既要有高度也要有內涵,需要有持續不斷的造血能力,對內協同,對外開放,打造集技術、業務、數據的中臺戰略,將釋放巨大的商業潛力和創新空間,這對于制造業企業并不是一件容易協同的事。
目前看來,盡管云計算有數據整合、資源共享等優勢,國家政策也支持云計算的發展,但大部分制造企業不愿上云,主要顧慮在于數據安全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成本過高,具體實施困難。未來如果云計算與制造業要進一步融合發展,這些問題首先要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