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患者是一名40歲左右的男性。3年前,該患者就已經做過腎癌切除手術,但術后又出現局部復發。莊一平詳細了解患者病史、治療經過,并結合相關檢查結果綜合考慮后認為,患者的病情已不能再次開刀,比較適合采取微創介入的方式,進行物理冷凍消融治療。“腫瘤細胞怕冷又怕熱,我們就忽冷忽熱‘折磨’死它。主要原理是先把探針插入患者腫瘤部位,然后注入高壓氬氣,使探針尖端的靶組織冷卻至-140℃,使癌細胞結冰、細胞膜破裂等;接著再注入氦氣,讓癌細胞的溫度從-140℃猛然上升至20℃—40℃。通過這樣多次凍融循環,可以殺滅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目的。”
不過,氬氦刀的“扎針”非常復雜。腫瘤組織深藏于體內,中間有骨骼和其他器官及組織的重重阻隔,要精準地扎中部位、最大化地發揮冷凍消融威力并不容易,以往非常依賴醫生的經驗和技巧,花費的時間也很長。考慮到這例手術患者的腫瘤靶區較大、需多次穿刺進針,手術團隊擔心手術時間太長的話,患者難以耐受,決定借助3D打印技術,為該病人制作個性化穿針引導模板,進行冷凍消融治療。
術前,醫師團隊和捷生凱爾醫學增材制造研究院的建模工程師們,應用“三維立體成像(即3D建模)”技術,精確地計算了腫瘤體積、預消融體積,確定了氬氦刀穿刺進針路徑以及布針定位。然后用光敏樹脂材料,采取3D打印技術制作成個性化的3D打印引導模板。這種模板可以緊密貼合患者肌膚,幫助醫生“八卦布針”。
手術中,經CT掃描驗證,10根冷凍針被精準地放置到術前計劃位置,與腫瘤靶向區完美吻合,布針過程快速而準確。“過去一根針要插5分鐘,今天插10根針都不到5分鐘。以前手術要做兩個半小時左右,今天不到1小時就結束了。”莊一平說,借助3D打印的手術導板,不僅能縮短一半以上的手術時間,而且比過去醫生憑經驗摸索插針的方法更加精準。此外,有3D建模輔助醫生進行手術前規劃、手術中驗證,讓手術過程“有尺可量”,操作流程更加標準,類似手術年輕醫生也可以輕松駕馭。
江蘇捷生凱爾醫學增材制造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研究院是我市168家新型研發機構之一,今年6月落戶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研究院除與省腫瘤醫院在微創介入手術治療領域開展了醫工交互的深度合作外,其3D打印技術已在南京及周邊十多家大醫院的神經外科、心胸內科、康復科、脊柱關節外科、創傷骨科等多個學科獲得廣泛應用,為精準醫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