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化融合,是思想不是技術
如何理解新工業浪潮下的兩化融合?應該看到,兩化融合是一種思想,不是一門技術。如果把它當成技術,就很容易出現偏差。那么到底什么是兩化融合?
首先是工業化,工業化,就是產品、工藝、生產、設備、設施、管理和市場、客戶、服務等等。工業化的核心是產品,大家試想,如果沒有產品,或者產品都做不好,何談服務。不談產品的服務是一個偽命題。而信息化是軟件、控制、過程、計算機、電子、網絡和數據庫。
為了解決二者難以融合的問題,2008年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其中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搬掉這座大山。
兩化融合,到兩化深度融合,再到智能制造,這塊路很長,兩化融合不是把軟件用到工業過程中,也不是把軟件用在產品,而是要把信息行業的先進思想和方法應用到產品研制和工業過程中去。隨著德國工業4.0的提出,CPS(賽博物理系統)開始變得普及。而CPS和兩化融合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賽博是信息化之基(賽博是控制,賽博是通訊,賽博是創新,賽博是協同,賽博是虛擬),物理是工業化之礎,兩個構成的就構成了一個CPS信息物理系統,實際上也就是兩化融合。那么CPS中賽博是怎么來的?實際上賽博是由智能的人創造的,這就是我們所出版的《三體智能革命》所解讀的。進入數字經濟和虛擬經濟,可以說,“知賽博者智、涉賽博者勇”。能夠深入研究賽博就有智能了,能夠敢于應用賽博就是勇士。制造業的建設,需要這樣的智勇雙全。
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復雜的工業體系,而且中國最重要的問題是工業化沒有完成,這是我們的真實的現狀。工業化沒有完成,中國的生態環境必然是工業1.0,2.0,3.0,4.0很長時間是并存的。中國不是小國家,一定要不失偏頗、從長計議地考慮基礎工業。在當下的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定要固本強源,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智能制造的基礎是數字化,數字化核心是建模型,兩化融合要做諸多事情,模型是第一,模型建不好,而先去做其他是不通的。工業界這類失敗的例子太多。
工業的基礎是數字化,“十三五”中央的提法是數字化制造普及,“十四五”是互聯網+制造普及,真正的智能制造是要到十到十五年之后吧。然而所有的根基都是圍繞制造而進行的。制造中的新動能也是能量滿滿的,等待釋放。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創新在傳統行業中照樣可以進行。”美國的創新型企業有3/4來自傳統行業,只有1/4是來自科技行業。6月份工程院的一次工作會議上,朱高峰副院長講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給我們生活提供太多便利了,我們生活質量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阿里巴巴能造出中國的大飛機嗎?馬云能把中國的汽車賣到美國歐洲去嗎?
工業只能來自工業,沒有別的路徑可以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