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勝精密的智能工廠生產線,工業機械手被廣泛應用)
(拓斯達的物流傳送機器人)
作為國際制造業名城的東莞,又一次被高規格表揚。日前,國務院通報表揚了珠三角三座城市7項工作,東莞就占了3項。其中一項通報明確提到東莞“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這一擲地有聲的“點贊”,飽含了東莞依托智能制造提升產業“含金量”,從制造大市走向制造強市的累累碩果。事實上,在連續幾年市政府“一號文”聚焦“機器換人”、智能裝備產業之后,東莞智能制造相關產業已經初露崢嶸,漸成規模。接下來路在何方?
市第十四次黨代會高瞻遠矚作出回答——“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為此,今年我市在出臺“倍增計劃”的同時,也一并出臺了《強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工作方案》。這是國內城市中首次提出以全生態鏈的概念系統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也契合東莞市委書記呂業升提出的“堅持走創新發展、集約發展之路,形成更優的產業結構,培育更高效益的企業,集聚更多優秀人才,打造全生態鏈的智能制造新高地”的要求。
從自動化到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示范,從先進裝備提供商到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軟件信息技術服務商,從技術、金融到人才、公共服務和政策要素,東莞正在打通企業主體、供給、支撐等各方之間的有效連接,力推我市形成具有生命力、可持續發展的東莞智能制造全生態鏈發展體系。
“機器換人”
精準發力激發龐大需求
走進位于松山湖的東莞市瑞立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塊兩三毫米厚、巴掌大小的透明玻璃,伴隨著流水被鉆頭切削掉棱角,緊接著,機械手快速抓取,傳送帶精準地將半成品輸送到下一個環節……華為手機屏的第一道工序就此完成。
瑞立達總工程師胡煒笑稱:“以前車間像菜市場,每道工序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在實施自動化改造后,一個人就能同時看管20臺機器。”瑞立達嘗到了東莞“機器換人”的“頭啖湯”,在精雕、絲印、烘烤等多個環節實現智能化改造,從小小的玻璃制造“玩”到了智能車間。
僅僅在精雕環節,通過上馬自動化設備,原先每人每天能生產650片,現在每人可以生產1.5萬片,生產率一舉提升了22倍。單片產品的加工成本,也由原來的3.21元,降到1.91元,產品優良率也提高了8%。
去年7月,繼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之后,瑞立達成為又一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莞企。這一國家級的項目,讓瑞立達振奮不已。如今,它正在往整個廠區實現智能生產的道路上邁進。
從事變壓器生產和研發的東莞大忠電子有限公司,同樣嘗到了“機器換人”的甜頭。企業副總經理陳貴林說:“經過自動化改造后,工人的平均產能從以前的幾萬件/月提升至如今的十幾萬件/月,效率提升了兩三倍。”
與瑞立達、大忠電子一樣,在傳統人口紅利減弱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東莞企業在“機器換人”政策激勵下,展開了新一輪技術改造。而市經信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底,僅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的項目就達2698個,總投資約386億元,“機器換人”設備已經超過8萬臺。
其效果如何?兩年多的攻堅,“機器換人”至少為東莞帶來了“三提升”: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技改累計投入資金超過386億元,同比增長近50%;產業競爭力提升,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1倍;產品質量明顯改善,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7.4%提升到92.2%。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我市工業技改投資仍然在全省位居前列。
種種成就正是政府部門喜聞樂見的。市經信局局長葉葆華曾用“切合新需求、配置新要素、打造新平臺、強化新服務”這二十個字,來總結我市推動智能制造的思路。他認為,要推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加快夯實我市的產業需求基礎成為重要前提。為了推進這一戰略目標,我市近年來大力實施“機器換人”行動計劃,針對新需求新領域精準發力,有效筑牢了我市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根基。
企業轉型
“智造”硬實力崛起
正是有了龐大的市場基礎,加之政府在智能裝備領域的大力推動,近幾年來,東莞崛起了一批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企業。
潔凈明亮的車間里,排列整齊的機器方陣間,藍色工業機器人繁忙地勞作著,自動物流小車送來各式材料,機器人都能準確識別,并迅速放在相應的工序上……
曾經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 “無人工廠”,在莞企勁勝精密的廠區里成為了現實。更難能可貴的是,勁勝精密所用的智能裝備、數控系統、工業軟件均實現了國產化,其中莞產設備占據了相當比例。而作為東莞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勁勝精密也成功擺脫了傳統生產型制造業的影子。去年7月,國家工信部、省政府、中國工程院在東莞召開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勁勝精密的經驗以在全國推廣。
與大手筆投入智能化的“巨無霸”企業相比,勁勝精密的“國產化”經驗,走出了一條經濟實用型、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的全新路徑。門檻低、投入產出比高,這一經驗對東莞乃至全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可供復制的樣本。
除了智能車間初見雛形,在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的工業機器人領域,東莞也不甘人后。例如,智能裝備莞企拓斯達在國內率先自主研發出機器人控制器,打破了歐美日等的壟斷。去年,拓斯達與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ABB簽約展開合作。今年年初,拓斯達火速過會上市,成為機器人生產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的全省首家企業,被譽為響應廣東省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實現“機器換人”計劃的先行者。
作為本土自主創新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李群自動化,是由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帶領一群歸國留學人員創立而成。創立以來,企業專注于輕量級、高性能機器人產品及應用技術的研發,去年獲得我國機器人CR認證及首批機器人產品認證證書,成為國內首批獲此認證的10家工業機器人企業之一。
像勁勝精密、拓斯達、李群自動化這樣的企業在東莞比比皆是,目前全市已聚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400多家,2016年實現產值超過350億元,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上中下游產業鏈。
模式升級
探索全生態鏈發展之路
光有堅實的市場基礎、強大的硬件設備還遠遠不夠,與之配套的整體方案解決商、系統服務商也必不可少。為此,今年東莞率先在全國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乃至傳統制造業城市的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繼續探索新路。
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的話來說,之所以要全產業鏈配合,“是因為這樣才能使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各自發揮優勢,相輔相成,密切合作,形成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體系,這樣才會使機器人產業更好地發展”。
這也在實踐中得到印證。例如,瑞立達等企業的智能化需求,正在吸引智能制造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的目光。2016年底,該公司和東莞理工學院—西門子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簽約,將共同完成“新型顯示面板智能制造新模式” 的科技攻關和具體實施。瑞立達公司為此將投入2.9億元,而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則將負責示范項目規劃設計、產線布局、軟硬件設備開發等。此外,該公司還與松山湖的物聯網龍頭企業思谷合作,在RFID標簽等領域共同攻關。
除了借用外部力量,不少走在前面的莞企敏銳地發現,自家的成功經驗和探索,也可以在其他莞企推廣、復制,而這也是一個新的商機。例如,東莞一家智能制造集成供應商——中創智能制造系統有限公司,正是勁勝精密旗下子公司,其承擔著從生產制造型企業轉型到服務型制造企業的重任。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軟件系統領域。近兩年,東莞橋頭鎮最大的電子生產企業——東莞技研新陽電子有限公司實施了一系列自動化、信息化改造,效果明顯。“新系統上馬后,減少了157名數據處理員,減少紙張18.4萬張/月,取消各種表單43種,直接減少人員成本565萬元/年,直接節省其他成本每年也達百萬元以上……” 該企業通過工業大數據系統,實現了精準高效的企業運行管理。如今,技研新陽干脆成立了一家名為新絡軟件的子公司,專門負責逐步推廣這套系統,讓東莞更多傳統工廠變身智慧車間。
政策加碼
“百千萬”工程深度契合企業需求
為了推動全生態鏈快速成形,按照市經信局的工作計劃,今年我市首先重點啟動“百、千、萬”工程,在示范帶動、咨詢診斷和人才培養等關鍵環節精準契合企業需求。
其中,“百”指建設一百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千”指開展一千家企業智能制造分析診斷,“萬”指開展一萬人次技術工人智能制造專業技術培訓。這一工程雖然才剛剛開展,但進展迅速。通過示范項目建設,我市將在重點行業領域形成示范效應。為此,東莞不惜拿出真金白銀,對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制造示范項目進行資助,其資助比例由原來的10%、20%提高到20%、30%,最高資助1000萬元。
開展智能制造,首先是要摸清企業主體自動化、信息化的現狀、問題,即給企業“把脈開方”。目前,市場上服務機構的智能制造診斷報告售價動輒十幾萬元、幾十萬元,多數企業望而卻步。針對這一痛點,東莞市經信局搭建了由17家服務機構組成的智能制造專業服務資源池,委托機構對東莞1000家制造企業“把脈會診”,評估企業智能制造現狀,提出升級改造路線圖和方案建議。財政資金將按照企業規模和診斷深度分檔進行補貼,每家企業最高補貼10萬元。
在市級“倍增試點”企業大忠電子廠區,公司副總經理陳貴林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華商智造公司為其編制的診斷報告。這個報告長達190頁,從最基本的理念普及,到問題分析,再到最后改造的路線圖、時間表,都一目了然。華商總經理蔣磊介紹,按照規劃建議操作,大忠電子即便是不上馬新的自動化設備和軟件,光靠理順管理流程,其生產效率也可再提升15%至20%。“我們也很認可這個報告,沒想到公司還存在這么多我們沒關注到的問題,接下來就要按這個來進行改造。” 陳貴林稱。
此外,接下來,東莞還將大力開展智能制造技術升級培訓,爭取2~3年時間,實施10000人次的智能制造技術培訓,并促進制造企業與相關培訓服務機構開展對接合作,切實緩解企業專業人才緊缺難題。
東莞機器人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永剛觀察發現,隨著“機器換人”計劃的推進,制造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大,供不應求。為此,近兩年來,東莞機器人行業協會定期舉辦人才培訓,幾乎每場活動企業報名都爆滿,“企業+協會+培訓機構”的新模式成效明顯。今年一季度,該協會已啟動開展3場智能制造技術培訓活動,培訓人數200多人次,今年還計劃舉辦10到15場,推動培訓800到1000人次。
從企業個體的突圍到產業鏈條上的各個要素聚集,智能制造全生態鏈不僅補齊了產業鏈的短板,還是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實現高質量倍增的重要抓手,東莞向智能制造新高地邁進的路徑因而也更為清晰。
政策解讀
以全生態鏈補足關鍵、缺失環節
在已有的智能制造上中下游產業鏈基礎上,今年初,東莞出臺了《強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工作方案》,提出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以市場為主導,政府重新配置社會資源,補足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缺失環節,以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
全生態鏈如何理解?東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以“智”“全”“鏈”三個關鍵字作出解讀。
“智”指的不是單純的用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改造工廠,而是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實現用戶需求與工廠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制造體系的無縫對接,采用智能制造應用的梯度扶持,按照企業對應的三個層次,實施分類培育,滿足不同層次企業的發展需求。
為此,東莞將統籌企業“自動化、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示范”三個不同層次的改造升級。今年內將重點實施智能制造示范推廣工程,在重點行業領域推廣建設10個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建設100條以上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線,支持100個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
“全”則是圍繞智能制造,為企業配置齊全的要素,包括培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先進裝備(智能裝備)提供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商三大供給資源,積極優化技術、金融、人才、公共服務、引導政策等五大要素支撐,從頂層設計、要素配置、分層推進、優化支撐等四大方面全面推進工作落實。
以金融要素為例。目前,東莞著力創新資金補貼扶持方式,強化金融服務支撐,通過融資租賃和產業基金相結合的模式,解決企業“機器換人”資金難題。譬如,東莞率先成為在廣東范圍內首個省市共建融資租賃試點城市,省市共同出資設立2億元“中小企業設備融資租賃資金”,對融資租賃機構給予風險補償。
“鏈”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是指把生產鏈的各要素有機串聯起來,通過市場規律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模式,將各方的優勢最大化發揮出來,形成生態鏈的良性循環。而這離不開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先進裝備(智能裝備)提供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商的完整供給鏈條。
為此,我市將積極推動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等為我市企業服務,對服務項目被認定為市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或智能化改造項目的,在相應的項目資助中,最高按該項目設備和技術投入總額的8%對系統供應商給予資助。
專家聲音
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
“東莞智造”有望高速崛起
根據屈賢明的觀察,智能制造和工業強基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和主攻方向,需要著力往這兩方面發力。而東莞憑借著深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配套,預計東莞的智能制造市場可高達千億元。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說,東莞對智能裝備產業的探路,其經驗和成果是顯著的。隨著未來智能裝備的高速發展,“東莞智造”將高速崛起,乃至帶動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東莞的智能裝備產業還在培育的過程,仍然缺乏非常亮眼的特色產業,跟國內一些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他希望東莞從產業鏈中尋找一批優質的企業,著重培養其發展,樹立產業標桿,相信這樣持續下去,在不久的將來,東莞會涌現一批批知名度高、有品牌實力的智能裝備企業。
東莞“智能制造”政策演進軌跡
2014年8月,東莞市發布了《“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從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共6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
2015年1月26日,東莞率先以“制造2025”為主題,發布市政府一號文件《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并委托中國工程院編制出臺《“東莞制造2025”規劃》。
2016年1月27日,東莞發布2016“一號文件”,《關于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 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的意見》,率先在全國提出了最系統的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涵蓋范圍廣、措施力度大、可操作性強。
2016年1月,東莞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 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的意見》提出,創新融資租賃扶持政策,省市各出資1億元合計2億元設立專項資金,用于中小企業設備融資租賃貼息補助及設置融資風險池。
2016年,東莞出臺《東莞市推廣建設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工作方案》,爭取用一年時間,在東莞推動建設100條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制定《東莞市首臺(套)重點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16年)》,實施東莞市首臺(套)重點技術裝備推廣獎勵和保險補貼。
2017年2月,《實施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行動方案》和《強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工作方案》聯袂推出,在國內城市首次提出以全生態鏈的概念系統推進智能制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