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機器人產業在浙江迅速繁榮,企業數量倍增。但同時核心技術匱乏、人才與科研基礎薄弱等痛點逐漸開始體現。對此,業內及專家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熱情過后,踏實應成為浙江機器人產業的關鍵詞。如何以踏實之心潛心打好人才與科研水平的產業根基、以踏實之風構筑產業發展健康環境,意義重大。
豪門新貴導演浙江“機器人熱”
對于機器人,浙江的態度是積極的。目前該省不僅使用的工業機器人總量居全國首位,豪門與新貴也正在浙江導演著一場機器人制造熱。
在杭州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臺紅色6軸機器人正不斷揮舞“臂膀”,一旁的激光跟蹤儀正對其進行性能穩定性測試。在這里,沒有眾多工人與機器轟鳴,有的只是形態各異、功能不同的機器人設備。
作為中國工業機器人巨頭——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南方總部,其副總經理任海軍直言,浙江的區位優勢、政策服務配套及市場潛力吸引了新松。公司也已為老板、萬向等一眾知名浙企提供產品和技術服務。
除去豪門,不少“新貴”的出現也帶動著浙江機器人產業步入繁榮。如2011年成立的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浙江國自),憑借對移動機器人的專注,及自主導航技術、運動底盤技術等支撐,已成全球移動機器人領域佼佼者。
這片藍海還吸引著諸多企業跨界該領域:娃哈哈專門成立機電研究院,開發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上市企業愛仕達去年收購錢江機器人公司51%股權,布局機器人制造……
“國自剛成立時,機器人產業在浙江還幾乎是空白。短短五六年,企業數量出現了幾十倍增長”。如浙江國自總經理鄭洪波所說,數字無疑是“機器人制造熱”最好的說明。
近兩年,中國機器人企業數量從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其中浙江企業數量攀升至280余家。原本產業配置基礎并不強的浙江,一躍成為機器人產業的集中省份之一。
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浙江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協會會長朱世強認為:“浙江的‘機器換人’極大激發了機器人市場的需求,并催生了很多相關的創業型企業。此外由于浙江的機器人技術開發、技術進步在不斷加快,吸引了很多外省企業落戶浙江,希望在浙江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任海軍表示:“行業繁榮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促進,大家可以‘各顯神通’把機器人產業潛力轉化為競爭優勢。”
浙江一制造企業生產車間
量變難掩產業“痛點頻現”
一方面,浙江機器人產業正迎來“百舸爭流”時代。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正成為行業必須重視的問題。
這種問題,首先表現在行業核心競爭力方面。
“應用方面大家都在用機器人做平臺,但是機器人里面的‘技藝’——嵌入式系統、軟件幾乎沒有人去研究,而這才是機器人的核心和關鍵。”任海軍說。
這種制約,在機器人本體方面似乎更甚。據介紹,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這三大核心零部件,占整臺設備總成本的82%左右。對此三者,超過8成國內企業依賴從歐美、日本進口。諸多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上并無實質努力的機器人企業,只是在重復著機器人基礎組裝。
朱世強提醒,不應讓機器人行業走上光伏產業的發展老路,因缺乏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出現“低端競爭”局面。
“人才和科研基礎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根基。機器人產業很有潛力,政府也下了很多力氣,為何短期不見效?就是因為根基不夠好,一哄而上但忽略了基礎。放眼全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好的地方一定是研究力量充足的地區,像沈陽、北京等。”他說。
必須看到,由于機器人產業極速擴張,行業人才缺口大、機器人屬新興產業,行業人才存量少、高校無專門的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難度大等原因,人才已成為浙江的行業性問題。
問題還存在于市場行為方面。有業內人士透露,行業的迅速擴張正引發著資源浪費出現。“有企業跟地方或個別官員關系處的好一點,弄兩篇所謂的論文交上就能拿到補貼。”
鄭洪波說:“機器人行業如果沒有恒心做耕耘很難取得成績。目前行業里存在一些人,通過概念炒作一把,玩一票走人。”
他還點出了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此前,鄭洪波便曾在某上市企業官網上看到多張“國自”機器人照片被拿來當做宣傳圖片,“抄襲”問題其公司已是遇到多次。
“許多產品凝聚了我們大量思考智慧,但別人要來仿制很快就會出現在市面上。我們有些重要產品只能把知識產權保護更完善的國家作為第一市場去賣。”他說。
踏實之風或成“祛病良方”
當前,機器人產業該如何對癥服藥?在業界與專家看來,踏踏實實、循序漸進應成為行業主基調。
賽迪智庫副研究員赫榮亮指出,當下需加快調整工業機器人財稅扶持政策方向。
他認為,扶持重點要向研發環節過渡,進一步提高對核心技術的財稅扶持力度,提高對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開發的財政補助強度,擴大研發型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此外要規范應用環節財稅政策,完善支持手段,進一步建立規范管理制度。
任海軍則認為,政府部門在行業管理上應更為系統、嚴謹。“不論準入還是扶持,政府應做到精準指向。如行業準入設立一定的門檻、標準,實施基于誠信體系前提下的注冊制。如產業稅收優惠政策、補貼政策、考核指標方面,能量化就要量化,該明確就要明確。”
嚴謹,也是鄭洪波對于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呼吁。“在這方面,企業最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官方只要嚴謹、從嚴,這件事情很容易做。”
而在行業根基補強上,朱世強建議,浙江當下亟需建立起大的機器人科研、教育平臺。“現在我們多是小團隊在搞研究,沒有國家級研究機構。所以說利用浙大這樣的高校盡快建立高水平、有影響力的研究平臺,對推動產業人才和科研水平提升有重要意義。”
談及企業的科研突破方向,他認為:“企業未必都要自己去造機器人,如果能在一個與機器人技術和產業相關領域擁有無可替代的技術,如定位技術、感知技術等,都會有巨大的市場。與其讓大家都去做水平低下的整機,不如形成眾多業務精湛的專業企業共生共榮的分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