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業內專家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中國在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建設方面可以說是在學習中前行,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數量與日俱增,其成效也不斷明顯。
政府打造有序進行
事實上,中國建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起步時間并不比歐美發達國家晚太久。早在2006年,上海就在全國率先開始建設追溯系統。隨后,成都、杭州等地追溯體系也投入試運行,初步實現了追溯功能,并與中央平臺對接,上傳數據4200多萬條。
起步之后,中國對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的建設更加重視。日前,農業部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制度規范和技術標準,選擇蘋果、茶葉、豬肉等幾類農產品統一開展追溯試點,逐步擴大追溯范圍,力爭“十三五”末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有條件的“菜籃子”產品及“三品一標”規模生產主體率先實現可追溯。
全國多地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例如,江西近日提出在嬰幼兒配方乳粉等重點食品生產企業推進建立食品追溯體系建設,實現生產全過程信息可記錄、可追溯、可查詢、質量安全可管控、產品可召回,保障食品安全。河南正著力推進食用農產品、食品、藥品等八大追溯體系建設,提升河南省的產品質量安全與公共安全水平。
企業自建已具規模
食品安全問題,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所以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作為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中信息準確性的第一責任人,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自建食品安全追溯系統。
“目前政府做的追溯系統多為產品的基本信息,而不是生產加工過程,更沒有原材料的追溯。獨立的第三方平臺的追溯系統現在有很多,但大多是流通領域的產品基本信息和銷售性信息。只有企業建立的可追溯系統才能反映和追溯到生產的全過程,以及產業的全產業鏈。”飛鶴乳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分析道。
“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配備大量的人手做現場的點對點管理,但每個環節都不能有安全的紕漏,中糧集團借助信息化實現了遠程監管和全過程管理,通過大數據管理提高了管理的針對性。我們將紙面上形成的流程、規范、系統通過數據化的形式來表達,任何一個數據都可以進行驗證和追溯,這就對工廠形成倒逼機制。”中糧集團質量與安全管理部副總監陳志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資料顯示,目前已有1.35萬家企業建成并運行追溯體系,覆蓋20余萬經營商戶,初步形成輻射全國、連接城鄉的追溯網絡,對構建食品安全網絡起到了良好作用。
第三方平臺快速崛起
隨著互聯網及科技發展,第三方食品追溯平臺也在快速涌現。不僅出現了許多專門提供食品安全追溯服務的企業,就連一些科技巨頭企業也紛紛加入這一陣營。例如阿里健康不久前決定建設第三方追溯平臺,與監管部門、藥品企業、行業組織、第三方技術服務商,以及公眾一起,構建一個杜防假藥的追溯生態系統。
相對于由政府和企業主導的平臺,第三方食品追溯平臺以其客觀性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第三方食品追溯會在食品追溯中成為主流。
國家食藥監總局高級研修學院博士后肖平輝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第三方機構可以以市場參與者的角色為政府及企業構建相應追溯系統提供對接服務。服務可以是提供追溯系統服務或者是咨詢服務,可以成為共享式追溯系統的建設者,也可以是僅僅提供輔助性的行業咨詢服務。
但同時不能忽略的是,大多數第三平臺由于缺少資金以及技術的支持,其追溯范圍有限,追溯效果也比前兩者要小。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