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心臟,初接觸這個詞,很多人都會驚訝,難道3D打印技術已經能打出一個真的活體心臟直接“裝”到人體內了嗎?!未來,這項技術并不是不可能實現,只是要真正打印出一個跳動的活體心臟并將其連接到血管系統,并且確保有足夠的血液讓其存活,還是現階段技術突破的難點,需要走很長一段路。
那么我們經常聽到的已經運用到臨床手術的“3D打印心臟”是指什么呢?
通過一個案例來向大家說明。就在今年,有個出生才九個月的小寶寶因為心臟上破了五個洞,生命垂危。
醫生決定實施心臟修補手術,利用傳統方式,即讓心臟暫時停跳,利用體外循環機,維持孩子的呼吸、供氧,然后在心臟上實現手術修補。
手術結束后,竟又發生意外。寶寶只要一撤掉呼吸機,就會出現呼吸困難等問題。種種特征表明,孩子的心臟還存在其他問題。果然,檢查發現,寶寶的心臟肌還有兩個室間隔缺損,這兩個小洞位置極深。
這可讓醫生們犯了愁,這兩個小洞位置太特殊,如果去修補,需要在心臟上再開刀才能看見。這等于是讓心臟更加傷痕累累,醫生和患者父母都覺得這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就在醫生們愁眉緊鎖的時候,一位有著豐富經驗的醫生提出3D打印心臟這個解決方案。將寶寶的心臟3D掃描下來,再用3D打印機精準打印出來,這樣就能精確找到這兩個小洞的位置,判斷出大小,用數量最少的封堵器,把兩個小洞一次修補好。
如果要用最好的材料打印,那得兩三萬一個,后來與廠家協商了一下后,用最便宜的材料打,一共花費了700塊,打印了一個和孩子心臟一模一樣的心臟。
二次手術開始,這次不是開胸。而是微創。
這個微創的創口,只有針眼那么大小。就是將直徑不到1毫米的長針,直接從胸口“刺”進去。由于事先有了3D心臟,因此手術一氣呵成,僅用時25分鐘就結束了。4天后,孩子安全地從呼吸機上撤下。經過20多天的恢復,寶寶已經從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正在逐漸康復中。
已經運用于臨床手術的3D打印心臟,目前大部分還僅限于通過3D打印技術復制患兒的心臟。雖然不是一顆“真心”,但卻可以讓醫生在術前對患兒心臟解剖結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設計出更精準安全的手術方案,解救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