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骨科主任肖嵩華教授及其團隊,經過10個小時,為骶1-2骨巨細胞瘤患者實施根治術,該手術精準化整塊切除高位骶骨腫瘤,為世界首例。此次手術還植入了一個3D打印假體,用于維持患者盆骨的穩定性,恢復其腸道和膀胱的功能。
該患者30多歲,有兩個孩子,長時間感受到背部的疼痛,經醫院檢查發現其骶骨上有巨大的骨腫瘤,腫瘤引發了疼痛并且壓迫了神經。這個情況相當棘手,因為骶骨對身體正常運行有著重要作用,它連接著脊柱和盆骨,并對身體下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事實上,治療方法是有的,但是存在風險并且最終效果不理想。清華長庚醫院肖嵩華教授說:“我們可以對患者進行刮除術,手術操作簡單,但是復發率極高。還有就是骶骨切除盆骨環重建術,這種治療方法操作起來非常的復雜,并且還要切除骶神經,這會引發大量的并發癥,包括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甚至是性功能障礙。”
在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商討之后,肖嵩華教授和他的團隊決定探索第三種方法,一種既能治愈癌癥還能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不受影響的方法。最終,他們決定利用3D打印技術,為患者植入3D打印假體,最大限度地減少術后并發癥。但是這一方法涉及三大挑戰:高精度骶腫瘤切除難度大、3D打印假體植入位置需極其精準、手術耗時過長。
在病人在術前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成像后,肖教授及其團隊用這個結果建立了一個3D盆骨模型,并通過一系列的計算,把臨床慣例和預期結果全部進行了評估。3D打印出來的假體將完全代替切除掉的壞死骶段,與一般人工制作脊椎相比,3D打印的假體是完全定制的,有獨特的鎖定機制以保持住它的位置,并且材料的材料鈦也是經過多次測試證明具有生物相容性的。
骶骨附近有許多重要的器官,并且有幾條重要的血管,因此在手術中很有可能出現大出血。手術前一天,血管外科吳巍巍主任為患者進行腫瘤血管栓塞。輸血科馬海梅主任協調調撥20個單位的紅細胞懸液和新鮮血漿備用。麻醉科主任張歡、趙艷軍醫師準備術前各項麻醉并監測手術。事已具備,一場辛苦而充滿挑戰的手術即將開始。
手術分三步。第一步前路游離保護內臟及血管。開腹經雙側腹膜后分離,保護正常組織,并確定前方截骨平面。上方至L5S1間隙,下方至S2椎體骶孔上緣,兩側至骶髂關節,由此保證整個腫瘤組織完整切除,減少腫瘤復發幾率。
第二步翻身后路,行L345及髂骨螺釘固定,整塊切除后方未被累及的椎板,并確定后方截骨平面,前后“會師”。
第三步再次前路,從腹膜后整塊切除椎體及被腫瘤包繞的右側S1神經根一段,并重新搭橋吻合。植入3D打印個體化適型假體,匹配后鎖釘固定。
手術在新的一天的凌晨2點結束,術中跟臺護士更換了3批,患者翻身2次,歷時10余個小時,生命體征未出現波動,患者在ICU病房幾小時后即拔管蘇醒。術后的患者如廁正常,并已下地活動,復查X光片,內固定位置良好,假體完全貼合。
“緊跟現代科技發展,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實現個體化精準切除、精準重建,是脊柱腫瘤手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同時,還要從患者受益最大化的原則出發,根治疾病的同時盡可能保留功能,提高脊柱腫瘤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醫學,就在精益求精中不斷向前邁進。”肖嵩華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