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普通藥片只能維持恒定釋放速率,這意味著病人不得不自己將藥丸分開,然后在一天之內定時服用。但是有些激素類的藥物需要采取非常規律的間隔,這就給病人帶來了麻煩,尤其是當病人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時候。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臨床情況下可能需要不同的釋放速度,而且可能只有在某種有限的濃度范圍內才會對病人有。
盡管迄今為止有些制造方法已經能夠對藥物釋放速率進行控制,但是這種控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今,使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這一突破性技術,自定義藥物的釋放速率就變得更便宜也更容易,可以提供更大范圍的控制。據天工社了解,這種新的制備方法是由該校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蘇曉凌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孫亞娟女士共同開發的。理論上,任何需要的藥物釋放方式都可以使用這種新方法通過3D打印來實現。
蘇曉凌教授認為,它有可能完全改變制藥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定制化藥片都只是一個概念,因為實現起來太復雜或代價太高。這種新的制藥方法帶來了改變,它在技術上比較簡單、價格相對便宜、并且實用性廣泛。醫生可以在現場為病人量身定制個人化的藥片,也可以由制藥公司大規模生產。”蘇教授說。
要達到這種水平的可定制化,藥片并不是像我們常見的那樣逐層3D打印。相反,該藥片將由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其中包括以特別設計的形狀包裹著藥物的聚合物,它將控制藥物釋放的速度。通過調整包藥聚合物的形狀,就能夠以任何想要的速度釋放藥物。比如一個五管的形狀,就可以使藥物通過5個管子釋放。甚至多種藥物也可以存儲在一個藥丸里,每種藥物也能夠根據具體需求以不同的速度釋放。
醫生只需要通過研究人員專門開發的軟件制訂出所需配置的文件,該軟件就能夠將生成一個可3D打印的制藥模板。然后用3D打印機打印出想要的藥物。研究人員稱該軟件用起來很簡單,并不涉及任何復雜的步驟。
更重要的是,他們使用的是市場上比較便宜的桌面3D打印機,這就使整個過程變得非常經濟——從而非常有可能替代常規的藥物生產。在這個過程中,3D打印機主要用于創建硅膠模具,然后制作人員會將含有藥物的一種液體注入其中,等該液體凝固,就制造出了帶有一個(或多個)開口的藥丸,其剩余的空間也可以反復注入其它含藥液體并固化。最后根據其形狀和所用的開口,可以實現特定的釋放速率。
目前,該研究團隊正在嘗試優化藥物傳送效率,同時他們也正在尋求與行業伙伴合作以嘗試將該技術商業化。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于2015年發表在了《Advanced Material》雜志上,并且為此申請了專利。蘇教授稱他們的設想是將3D打印機安裝在醫院和社區診所,直接在本地為患者服務。這有可能是未來的藥物嗎?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