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出現了殲-10B掛載國產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和新型吊艙。這表明國產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及吊艙系統已經裝備部隊,此前殲-10A已經配備了第一代國產激光制導炸彈及光電吊艙,而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及吊艙系統的服役提高中國空軍的精確打擊能力。
網上出現的掛載國產二代激光制導炸彈的殲-10B。
殲-10A投放LS-500的圖片,可以依稀看到它的風標式導引頭。
根據相關資料,殲-10A配備的是國產LS-500激光制導炸彈,它是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KAB-500L激光制導炸彈的國產化型號,相當于國外早期激光制導炸彈的水平,采用風標式結構,速度跟蹤制導,其特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對于飛控要求較低,但是它的缺點就是導引頭無自動搜索能力,攻擊范圍和能力受到限制,另外對于運動目標或者地面風速較大的時候,精度會明顯下降,因此不適合對付地面移動標,另外它只能在中高空投放,低空投放能力較差,投放距離也偏短,隨著防空系統性能的提高,影響載機的生存能力。
國產二代激光制導炸彈展板
與之配套的國產第一代光電吊艙,雖然配備有前視紅外探測系統、CCD攝像機、激光測距/照射系統,可以在晝夜全天候條件下探測目標,但是沒有配備捷聯式慣導系統,因此吊艙本身也不具備導航定位、狀態姿態測定的能力,影響機載武器的投放精度,另外飛機振動、抖動等運動狀態的變化會影響吊艙的瞄準線的變化,只能手動進行吊艙瞄準線與平顯瞄準線的重新匹配,費時費力,效果也不好,影響系統的作戰效能。
為此中國空軍發展了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及吊艙系統,國產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了激光比例制導系統,陀螺穩定式導引頭,從而取消了風標式導引頭,由于采用了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系統、比例控制舵機和數字式自動駕駛儀,讓它的投放距離和精度有了較大的提高,仍在風速較大、能見度較差,以及目標移動的情況下仍舊可以準確的擊中目標,并且能夠實現有落角要求的彈道,如要求以垂直姿態接地的鉆地彈。
公開展出的新一代國產光電吊艙
在光電吊艙方面,國內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完成了新一代光電吊艙的研制,新的吊艙具備更加先進的器件,可以更好的完成對目標的自動搜索與跟蹤、定位和制導,引導作戰飛機對地面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增加了慣性測量單元-IMU,實現導航測姿、定位一體化,通過IMU可以精確的測定吊艙自身的位置、速度、姿態等信息,可以自動完成吊艙瞄準線與平顯瞄準備線的動態匹配,從而迅速完成吊艙的動態校靶,提高了武器的投放精度,降低了飛行員的負擔。
俄羅斯KAB-1500LG激光制導炸彈

國產GB50型50公斤激光制導炸彈
二代激光制導炸彈與光電吊艙相結合,有效的增強中國空軍精確對地打擊能力,尤其是可以在低空突防的情況下,對地面目標進行打擊,或者在高空投放的情況下,提高投放距離,國內已經研制了配備滑翔增程套件的激光制導炸彈,如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天戈250公斤滑翔增程激光制導炸彈,以增加載機的生存能力,拓展了載機的打擊范圍,如可以打擊地面移動目標,現代戰場機動目標日益增多,這個能力非常重要,可以投放激光鉆地彈打擊堅固防護工事或者地下目標。
從相關情況來看,國產激光制導炸彈師從俄羅斯激光制導炸彈,但是正在大步超越后者,目前俄羅斯新一代比例制導激光制導炸彈KAB-1500LG也剛剛出現,還沒有裝備部隊的跡象,另外象國產激光制導鉆地彈、滑翔增程激光制導炸彈、小體積直徑激光制導炸彈還有沒有出現,顯現這些武器可能還在發展之中,另外俄羅斯空軍新一代光電吊艙也在發展之中,最新的蘇-34都沒有配備光電吊艙,仍舊采用早期的電視/激光照射系統,不但與西方作戰飛機拉開了差距,也比不上國產作戰飛機。
近日,俄羅斯媒體公開了一組蘇-34鴨嘴獸戰機掛載新型側視雷達吊艙照片。該吊艙名為”貓頭鷹“;有三種型號分別為:雷達型、光電型、電子信號情報型。蘇-34掛載該吊艙后就成為極佳的遠程偵察機。 近日,俄羅斯媒體公開了一組蘇-34鴨嘴獸戰機掛載新型側視雷達吊艙照片。該吊艙名為”貓頭鷹“;有三種型號分別為:雷達型、光電型、電子信號情報型。蘇-34掛載該吊艙后就成為極佳的遠程偵察機。
實際上激光制導炸彈的發展只是國產精確制導武器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一系列新型武器的發展,有力的增強國產作戰飛機的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