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兒童醫院為一名出生僅3個月的復雜先心病患兒進行了心臟手術,為了修復患兒“千瘡百孔”的心臟,心外科的專家使用了最先進的3D打印技術,打印出孩子的一個心臟模型。這一模型清晰的顯示出孩子心臟內部缺損的部分,讓醫生一目了然,順利為患兒的心臟進行封堵。據悉,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在國內還是首次。
3個月大寶寶查出先心病
小晨晨(化名)才出生3月多,因為平時總是出現呼吸道感染,并且多次演變成肺炎,于是晨晨的父母帶著寶寶到南京兒童醫院內科就診,接診的醫生詳細詢問病史后,懷疑孩子可能存在心臟方面的問題,建議他們轉到心胸外科就診。
南京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孫劍副主任醫師接診了小晨晨后,對孩子進行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孩子患有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肌部多發性室間隔缺損、直徑大于20mm的巨大房間隔缺損,因而引發重度肺動脈高壓。同時在詢問病史時發現,晨晨的母親也曾患過先天性心臟病,晨晨的先心病可能跟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冒險手術危險仍未解除
孫劍副主任醫師告訴晨晨的父母,孩子必須及早進行手術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因為心臟的情況復雜,而且孩子還太小,對體外循環的耐受力比較差,所以手術的風險也是非常大的。這樣的情況讓晨晨的家人十分糾結,因為晨晨的媽媽小時候也做過心臟手術,身體一直不太好,所以懷孕生下晨晨十分不易,一家人都十分珍惜這個孩子。孫劍副主任醫師耐心地給家長分析了手術的利弊,并且詳細地解釋了手術的方案,最終孩子的父母決定接受手術治療。
由于手術難度較大,并且心臟情況復雜,所以術前孫劍副主任醫師及其團隊的同事,會同麻醉科、B超室醫生共同指定的詳細的手術方案,最大程度的保障手術的成功。7月3日,晨晨在全麻體外循環下接受了心臟肌部室間隔缺損封堵+房間隔缺損修補的鑲嵌手術治療。術后經常規治療處理,多次試撤離呼吸機均失敗。復查B超提示患兒心臟肌部仍有兩個較大的室缺,因而肺部血液分流仍多而使患兒呼吸困難難以脫離呼吸機。
由于心臟肌部室間隔缺損解剖結構的特殊性,術中無法直視探查、修補,而該患兒多次的常規影像檢查也無法明確殘余缺損的具體位置、大小以及各缺損間的相互關系,而且患兒年齡小,且已經置入封堵器,如果再放多個封堵器,那心臟可能跳不起來,因此準確定位肌部室缺位置,用最少的封堵器將所有室缺封住,顯得至關重要。
3D打印復制患兒心臟解難題
這樣的情況給孫劍副主任醫師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如何才能準確地了解孩子室缺的確切情況呢?他查閱了不少權威的資料,互聯網上一則“美國醫生利用3D打印心臟救活先心病嬰兒”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如果能夠通過3D打印技術,把晨晨的心臟復制一個出來,那么難題不是迎刃而解么?
孫劍副主任醫師把這個想法跟B超室和CT室的專家們進行了交流,并且聯系了一家3D打印公司,和專業工程師一起討論,征得了孩子父母的同意之后,他們準備進行大膽的嘗試。經過對影像資料的詳細分析,反復地3D建模,終于打印出了晨晨的心臟模型,并且還是可以分解組合的,直視下可觀察到患兒心臟肌部各個室缺的位置及相互關系,效果非常理想,為再次手術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由于是二次手術,考慮再次體外循環對孩子打擊較大,在與孩子的父母溝通后,孫劍副主任醫師決定給孩子實施微創封堵手術,不用體外循環輔助,對殘余的室缺直接進行封堵。根據患兒心臟的3D模型,在術前即準確定位肌部各個室缺的位置,選擇好了恰當的封堵位置,實際手術時只用了一個封堵器將就所有殘余室缺封住。這次術后患兒恢復良好,很快脫離呼吸機,心功能有了明顯改善,晨晨的家長也終于送了一口氣。
孫劍副主任醫師說,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在國內應該還是第一次,這對于一些復雜先心病的患兒,特別是心內畸形結構復雜及大血管有異常變化的患兒治療應該是個好消息。通過3D打印技術復制患兒的心臟,可以讓醫生在術前對患兒心臟解剖結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就可以指定出完美的方案,更加精確和安全。相信隨著3D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材料學的進步,3D打印技術會廣泛應用于醫學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