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逐漸回暖的光伏業,跨國巨頭尤其是光伏上游材料和設備供應商,盯緊了中國光伏市場。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近日獲得的數據顯示,光伏材料巨頭康維明2014年全球銷量比2013年同比增長25%,而康維明全球銷售和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和北美市場。
目前,歐洲市場已經趨于成熟。由于部分國家削減補貼等政策,歐洲的太陽能光伏市場增速放緩。在中國,康維明是制造PET背板的生產商。康維明的一位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盡管2014年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可能沒有達到政府此前的預期,但是隨著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發展扶持力度的加大,未來中國的光伏市場將是亮點,預計光伏發展平價上網可能在3年到5年內實現。
在這種情況下,康維明加大了其產能規模。根據該公司的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將實現產能翻倍,并會在中國試運或者投運新的張家港生產線。
據中國國內媒體報道,國家能源局日前已經下發《2015年全國光伏發電年度計劃新增并網規模表》(征求意見稿),2015年光伏發電預計新增規模為15GW,其中集中式光伏8GW,分布式光伏7GW。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此前接觸的情況顯示,在中國國內市場上,光伏產業的技術創新與市場競爭正空前激烈。外資中,除康維明外,杜邦帝人把光伏產業的成本效益作為目標,加大研發力度,正努力搶占中國市場新高地。
經歷了慘烈的光伏組件價格競爭,光伏技術競爭正成為新亮點。一些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尤其是具有技術優勢的中國企業巨頭,已經嗅到了商機,正“殺入”光伏領域。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華為曬出“成績單”: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的出貨量4GW,訂貨量5.5GW,直追行業老大陽光電源。華為“殺入”中國光伏市場的殺手锏是其逆變器業務。與此同時,華為在擴張其產能。數據顯示,2015年,華為出貨量將達8GW。
不少業內人士都意識到,在光伏產業鏈條上,中國光伏組件企業分得的只是一小杯羹。跨國巨頭從技術優勢中拿走了多少呢?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個問題,在本報記者的采訪中,無論是康維明還是杜邦帝人,他們都不愿意透露其產品的利潤率。
康維明的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背板廠商幫助客戶降低總成本,需要注意五個關鍵因素:最好的產品性能、質量、服務、技術支持和技術路線圖。未來該公司還將進一步投資研發和生產線方面的新技術。例如背板接觸技術等。
有光伏業內人士感嘆,中國光伏制造的時代正逐漸過去,行業未來需要的是真正有技術實力的企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