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是現在被很多人經常提及的詞,在IT技術方面跨界也被很廣泛的應用了進來。作為現在用戶最熱議的話題,大數據技術成為了現在很多企業在部署內部網絡時的必要選擇。
什么叫跨界融合?大數據給3D打印帶來了什么
作為另一項應用,3D打印技術也已經成為了我們所熱衷的應用,在很多電視等媒體上都可以看到有關3D打印的報道。既然是應用,肯定離不開平臺的支撐,因此,跨界現象也就產生了,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來聊聊大數據技術與3D打印相結合,究竟能產生怎樣的火花。
新技術必然產生質疑
3D打印技術,是先在計算機上設計好CAD三維模型,然后3D打印機將材料逐層疊加,最終生成產品。3D打印技術具有按需制造、減少廢棄副產品、材料多種組合、精確實體復制、便攜制造等多種優勢。這些優勢可以降低約50%制造費用,縮短加工周期70%,實現設計制造一體化和復雜制造。
目前3D打印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國防軍工、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等工業領域,在建筑行業、醫療衛生、人偶玩具、服裝服飾、食品加工等民用級行業則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曾有國外媒體認為,3D打印技術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具標志性的生產工具,該技術與其他數字化生產模式結合,將會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實現。此論一出,反對的聲音層出不窮。
比較溫和一點的觀點則認為,3D打印技術是現有制造業的補充和創新,而非完全顛覆性的革命。曾經有專家表示:“我不認為馬上對產業會有革命性、風暴般的影響,但會逐步改變。它不像互聯網技術、干細胞技術,深刻改變整個人類生存方式。
技術層面有待提升
從制造工具角度來看,目前的3D打印技術在精度方面還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其次是打印速度慢。3D打印受制于“三次方定律”,即隨著體積的增加,打印時間、材料數量都會成三次方增長。
第三是機械強度差。受材料和成形技術的影響,一些產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還存在問題,在長期應用、耐疲勞等方面是弱項。當然,用于航空航天業、汽車制造業的金屬3D打印除外。
3D打印與大數據“聯姻”
大數據技術當中有一項應用很廣泛的技術,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布式計算,這種技術與3D打印相結合,也就誕生出了現在業內已經被開始應用的“分布式制造”的概念。
我們傳統的制造模式在設計階段存在著大量的設計作品浪費現象,這使得企業很難準確把握住市場的具體需求。此外,產品在生產流通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在生產之前,原材料通過物流環節送到工廠,在生產過程中,主要采取模具鑄造和機械加工等方法,其造型能力受制于所使用的工具,物體形狀越復雜,制造成本越高。
同時,在消費端,產品并不一定能真正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讓用戶真正喜歡,用戶能接受是因為沒有更多的選擇。特別是用戶需要的個性化定制的產品,傳統制造方式因為成本原因很難現實。
在分布式制造的基礎上,產品生產的單位時間消耗變得無足輕重,1萬個分布式制造點生產出單個成品,與1萬個成品在1個加工廠制造,其產能一樣。而且前者無需倉儲、物流的環節。要打造分式制造點,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必須擁有以龐大的設計作品為基礎的設計師平臺。
在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分布式制造平臺上,任何人即使不具備建模的知識,但只要有產品設計的創意,就可以和設計師及時進行溝通,設計出自己想要的數字模型,然后通過3D打印機來實現,同時還能夠保證設計師盈利。一旦解決了這些問題,互聯網與制造業就可以徹底打通。有了完善的設計師平臺,在人群聚集的互聯網上,創新思想就可以得到實現。
對于傳統的小商品店、零售店鋪來說,利用基于大數據的分布式制造方式來對產品進行生產,這有助于一些創意產品設計的成功實現,比如創意U盤、筆筒、燈罩等等。而3D打印產品本身,如果與大數據平臺相對接,也會產生更大的價值。
“聯姻”后有助于加強用戶“粘度”
以大數據分析平臺作為基礎,能夠讓很多3D打印產品和項目變得更加“接地氣”,通過對廣泛人群的局部特征掃描、采樣,將信息匯聚到云計算中心,形成規模龐大、可詳盡分析的抽象數據,再結合3D打印定制化生產的特點和傳統制造批量生產的優勢,將虛擬的數據對象轉化為實體成品。
拿制鞋業來說,通過精確的市場定位,人類的足部三維數據因地域、人種、個體特征等因素差異較大。傳統的制鞋模式只能以尺碼進行估計,無法對各類足部疾病,如平足、高足弓、先天性足部缺陷等進行長期的數據跟蹤。
傳統電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交易的便捷性,但用戶在交易完成后,很少因為平臺本身而產生依賴,同樣服務質量的電商,用戶的選擇余地很大。采用這種“粘合”形式的技術運營模式能夠很好的了解用戶需求,進而提升用戶體驗,并最終達到了提高用戶“粘度”的效果。大數據技術現在已經被應用在了很多領域,不單單是3D打印行業。通過這種跨界方式的技術聯合,能夠更全面的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融合解決方案,這才是現在廣大使用者所希望看到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