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一家澳大利亞技術公司達成協議,將合作追蹤可能對衛星造成損壞的太空碎片。
洛克希德·馬丁和總部在堪培拉的光電系統公司(EOS)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意共同在西澳大利亞省建造一個新的追蹤站。
這個追蹤站將用先進的光學和激光技術發現、跟蹤并識別太空殘骸。
這些太空殘骸對在軌道上正常運行的人造衛星形成經常性的威脅,隨時可能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
洛克希德·馬丁太空系統公司的常務副總裁里克·安布羅斯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向客戶提供極為精確而又低成本的信息,讓他們對有可能威脅其衛星的物體有更清楚的認識。”
目前,在地球軌道上有近2000顆衛星,除了政府擁有的之外,還有許多商業衛星。這些衛星在運行過程中,每天都會受到太空碎片的威脅。 這些太空碎片,小的只有指甲蓋一般大小,但因為其飛行速度可能高達每小時2.7萬公里,所以極具威脅。 據估計,目前有大約30萬片太空碎片,小的只有一厘米長,大的有保齡球那么大。平均每年都有一個人造衛星被太空碎片摧毀。
EOS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制造商之一。EOS首席執行官本·格林博士說,該公司已經投資約7500萬美元研發光學探測系統。用光學設備追蹤太空碎片比用雷達更加便宜有效。
迄今為止,追蹤太空碎片的工作一般都由雷達來完成。美國空軍的“太空籬笆”項目就是使用雷達來跟蹤大約20萬件太空垃圾。
據悉,澳大利亞一組科學家正在研究從地球發射激光,來分解繞著地球旋轉的太空垃圾,以減少這些碎片可能會引發的一系列衛星撞擊事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學研究院院長克萊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項工程非常可能成為現實,相關設備可能在10年內運作。
“澳大利亞用激光回收垃圾的做法,應該就是通過激光讓太空垃圾減速,最終讓它跌入大氣層。”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研究員都亨表示,“目前人類回收太空垃圾的方法幾乎都是先令其減速,然后重新墜入大氣層。這樣太空垃圾會在墜落過程中燒毀,不會對地面產生太大的影響。”
其實,澳大利亞并不是最早開始希望用激光回收太空垃圾的國家,美國也曾在2011年設想使用激光去推動這些碎片,使其偏離軌道,從而避免它們相互之間發生碰撞。“太空垃圾有大有小,重量從幾十到幾百公斤不等。所以回收的手段也不盡相同。”都亨說,“有些可以用機械手臂抓住,有些則需要被網住,最終被送回大氣層。”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