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國東部地區一些企業機器換人現象升溫,當機器把勞動生產率提高數十倍時,有人擔憂,“機器換人”時代是不是來了?會不會造成大量農民工失業?對此,東莞的回答是:讓農民工變成“新型產業工人”。
日前,《人民日報》推出的《聚焦“機器換人”——轉型中的農民工》系列報道將目光投向以東莞為代表的東部地區“機器換人”現象,在展現東莞通過“機器換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在推動農民工加快轉型為現代產業工人。
“機器換人”推動東莞產業轉型升級
一臺電腦織機可替代8名工人,全鎮數控織機超4萬臺。報道一開始就將鏡頭對準了東莞毛織產業重鎮大朗,深刻展現大朗鎮毛織產業的“機器革命”。
報道援引紡織工周麗芳的親身感受,對比“機器換人”前后工作效率的變化:數控織機半小時就能織出10件毛衣,相當于過去5天的工作量。作為一名在毛織服裝廠工作10年的流水線工人,周麗芳從2008年起學習電腦織機,由于眼明手快,現在一個人可以看8臺機器,在行業里算是中上水平了。
對周麗芳而言,現在的工作輕松多了。“以前人工去拉機,經常會夾到手指,現在只要手指摁下按鍵,機器就可以按照程序運作。”作為熟練工,她的月工資漲到3500多元。
大朗鎮為何大力推動“機器換人”?
對此,報道采訪了毛織服裝廠廠長李運來,他稱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人難招,工資貴。他介紹說,目前紡織業的熟練工工資一般在3000元左右,而一臺電腦織機可以省30名工人,人工成本就可縮減1/6-1/8。國產織機每臺10萬-13萬元,投資很快能收回。
李運來說,機器換人帶來的不僅是勞動效率的提升,“現在社保壓力少了,產品次品率低了,質量更有保障,過去從來不找我們的中高端品牌訂單也能接到了。”
通過“機器換人”大大節約成本的不僅僅是李運來的企業。在穎祺實業有限公司,偌大的車間幾乎看不見工人,公司負責人說,過去手搖織機部有400多名工人,現在手搖織機全部淘汰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臺電腦織機工作效率是手搖織機的2.5倍,公司有1000臺電腦織機,可以少請4000人,僅織片一道工序就節約八成勞動力成本。”
報道說,據統計,2013年底大朗鎮的數控織機總量已超過4萬臺,按一臺數控織機替代8名工人算,可以少用30多萬產業工人。大朗的故事,在東莞每個鎮街發生。日前,東莞市經信局等部門對441家企業調研發現,近5年投入資金開展機器換人的企業占到66%。
技能培訓讓農民工轉型為產業工人
當一些企業機器換人現象升溫,當機器把勞動生產率提高數十倍時,有人擔憂,“機器換人”時代是不是來了?會不會造成大量農民工失業?
報道在關注“機器換人”推動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對轉型升級中的農民工的去向問題給予了特別關注。
報道并不避諱“機器換人”讓農民工返鄉就業增加,越來越多人看好在家門口就業,西部省內轉移就業增速加快。
報道同時強調,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農民工正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技能素質等方面,必須盡快適應轉型升級的要求。讓農民工變成“新型產業工人”,既有助于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應有之義。
報道繼續將鏡頭對準東莞。小張在東莞厚街一家鞋廠工作了3年,一聽到工廠組織技術培訓,她便立刻報名。而來自湖南邵陽的李韜,借“圓夢計劃”上了在職大學。她說:“企業由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轉型發展,對員工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了,跟不上潮流,就意味著沒有發展機會。”
報道說,讓農民工加快轉型為現代產業工人。在東莞,近幾年每年免費培訓外來務工人員50萬人次,每人支出培訓補貼1000-3000元。在四川成都,今年4月啟動城鄉高質量就業培訓項目,計劃年內免費培訓農民工近16萬人,力爭培訓就業率達到85%以上。
新生代農民工“升級”融入東莞
如果說,技能培訓讓農民工加快轉型為現代產業工人,那么,對于那些致力于在東莞扎根的新生代農民工,則需要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措施,來推動其融入東莞。
報道仍將鏡頭對準東莞。驕陽如火,熱氣襲人,但在東莞新科磁電廠區, 35平方米的宿舍,住著7個人,房間里有空調和風扇,還有獨立的洗手間。25歲的陳曉娟來自廣西梧州,來東莞打工3年,她在這里加入了醫保,企業資助她讀大專,她的理想就是留在東莞當高管,成為一個新莞人。
廣東有3667萬異地務工人員,其中新一代農民工占了大多數。他們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尋找理想和追求,遇到的不只是轉型升級的“爬坡越坎”,還面臨著上學、就醫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實。
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副局長何學文說,通過建廉租房、放寬入戶政策、擴大社保覆蓋面、解決子女入學等辦法,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自2010年實施積分入戶以來,共有2.5萬名新莞人加入東莞戶籍;2009年以來,共有8.8萬名新莞人子女通過積分制入學。
將“機器換人”革命進行到底
上周,《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年)》正式對外發布。三年行動計劃不僅向外界全面詮釋了“機器換人”時間表,也宣布了東莞“機器換人”時代的正式到來。“東莞制造”將用“機器換人”升級轉型、破繭化蝶。
紅利解析: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重要切入點
由“機器換人”衍生出來的“機器人”產業,一直被認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水平是衡量高端制造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可以說,東莞這場由“機器換人”掀起的“智能”行動,反映的是世界“機器人革命”大趨勢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
“機器換人”的先人一招,同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東莞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講,帶來的效益不言而喻。缺工頑疾的治愈,產品品質的提升,成本上升的緩解,生產效率的提高……諸多紅利已無需贅述。
對城市長遠發展來講,對于“機器換人”的戰略認識,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設備更新、機械替代。事實上,這場“制造革命”,表面上是對一個資本有機構成快速提高的過程,本質上是資本和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促進人的素質提升。#p#分頁標題#e#
以產業發展規律為例,使用新機器、新技術時,直接操作工人、用工成本會減少,但研發、銷售、服務部門的就業機會就會增加。東莞推廣“機器換人”,是對城市人口素質的一次大提升、人口結構的一次大調整。
可以說,30年多來集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東莞發展賺取了“第一桶金”,那么,如今的“機器換人”將成為東莞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要切入點和增長點。
市場之手:推進企業由“要我改”到“我要改”轉變
能否以最快速度推動機器大批量走進生產線,能否加快孕育、發展智能產業,將直接決定今日“東莞制造”的地位、影響明日“東莞制造”的格局。如何推動“機器換人”盡快換出實效、換出格局,至少應處理好三個關系,全力將“機器換人”革命進行到底。
處理好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的關系。“機器換人”雖是由政府推動、引導,更是靠企業自身努力。面對產業轉型升級,政府不能缺位;而如果沒有企業的參與,“機器換人”就會失去活力和動力。因此,唯有通過市場機制使政企之間有效對接,讓企業真正“換出效益“,才能實現企業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真正轉變。
處理好短期轉型與長遠升級的關系。現在有一種認識誤區,以為企業轉型方式唯有一條路:直奔“微笑曲線”的兩端而去。事實上,對于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要避免這種“理論正確”。轉型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會一步登天,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從當前“機器換人”做起,再謀求逐步升級。如果不遵循這些基本的經濟規律,或許就會產生更多更大的風險。
處理好設備升級與人的轉型的關系。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型中,簡單重復的工作在急劇減少,企業規模不再由員工數量決定。機器換人要求一線生產員工必須盡快向駕馭知識的生產者轉型。產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勞動者應在技能素質等方面盡快適應轉型升級的要求,變成“新型產業工人”,這樣既有助于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應有之義。
本報時事觀察員 高志全
轉載請注明出處。